(二)举重若轻,举轻若重
《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
内容梳理
扭转一个人的思想是“重”,得慢慢来,出现了反复和退步没关系,看淡一点,工作照做,心态放轻松一点;一个小小的习惯是“轻”,但一个“小恶”能影响班级风气,必须花大力气来抓。(P44)
我的解读:
1、什么是学生教育中的“轻”与“重”?
我理解的“轻”,是看似暂时对学生不起决定作用的小细节行为,如迟到、抽烟、骂人、旷课等。
而教育中的“重”,指与个人品格直接联系的、与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的思想、行为模式等。如偷窃、说谎话、打架、上网成瘾等。
2、学会“轻”“重”的辩证关系
有些问题看上去很重要,如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个人品质、性格脾气等,将左右人的一生处事规则甚至是命运走向;我们班主任试图去通过一年最多三年的教育就想改变,可能会有些困难。
所以,即使重要也得慢慢来。就像前面提到的四象限图里说的,得分清轻重,得打持久战,得心态放平,得静待花开。
而小的习惯,与大的风气有关,不能因为其小就放松要求,班主任的工作正是通过改变一个人小的行为习惯开始的,抓小行为改变,也容易很快看到效果,增强教育的动力。
“轻”与“重”与前面提到的教育中的“大”与“小”一样,都是相对而言的。
至于怎么把握两者的关系,我觉得得看班主任能改变多少,以及对学生本身、班级集体的影响程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尊重和接纳我们不能改变的,这样班主任的工作才有边界,不会在无谓的无效的事情上下过多功夫,而无功而获。
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才能看清教育轻重的关系。
比如,封闭学校有学生趴墙头逃出学校上网或回家。
你说这是大事还是小事?是轻的还是重的。
得具体调查过离校出走的原因后才能下结论,才能有针对性的教育。
逃出学校是因为厌学,还是因为被欺负了想寻找安全感;是与老师有冲突,还是与学生有矛盾‘;是一次行为,还是多次行为;是自己的主动行为,还是盲从别人的被动行为;是一周之初,还是一周之末;是一人还是伙同别人一起……
只有充分了解情况才能分清轻重,给出判断,找出教育对策。
凡事经过周密的思考,才算做到了基本的管理思维。
3、提醒:谨防教育中的惟道德论。
有班主任老师,特别爱用道德品质来评价学生,让自己陷入了唯道德论的泥潭中。
学生顶撞老师,不是从双方找原因,一味地批评学生,认为学生道德品质有问题,不知道尊重师长,非要学生认错不可。
这是不是陷入了单向思维,唯道德论呢?
顶撞老师具体分析下,可能学生与老师双方都有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尊重老师的的传统美德固然重要,但老师若以主动反思下自己,与学生尝试沟通,或许解决起来会更容易。
莽撞老师,也许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情绪管理的问题,是一个沟通方式的问题,一个师生关系的问题,一个知识观点相左的问题,一个双方立场角度的问题……怎么都以道德来压制学生呢?这样并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学生偷窃问题,也是这样。
偷窃固然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有很多。
家庭教育的问题、生活习惯问题、认知行为的问题、同学关系问题、自我保护问题……
多角度思考,不能一种思维来度量学生,可能更有助于学生问题的解决。
我的案例:
培养自律,从不吃零食开始
讲一个以小见大的案例。
学生吃零食看似是个小问题,但我觉得却折射学校教育、家庭教养及学生品质的大问题。
为此,我在学校的某次升旗演讲中,当着全校学生的面,交流了这一问题,把这一看似很小的问题,挖掘出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供老师们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