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白话译文:
任何人都要: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师长;寡言少语,言而有信;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点文献知识。
学有所悟:
说句拉仇恨的话,读到这很是庆幸在孩子初中以前误打误撞的用对了教养方式。扼腕叹息的是,之后未能幸免的升学竞争、学习内卷。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育重在体验,生活即教育。犹记得小学那会真的就是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小公园里作文,动物园里游玩,植物园里写生;体育馆里运动,博物馆里见识,科技馆里猎奇。图书馆里的常客,义卖捐赠的“老”者,目之所及皆是阅读,耳之所闻皆是时评,心之所感皆是经验。至今忆起,依然澎湃。
(二)观世界,才有世界观
亲近了自然,融入了社会,便有了梦想;见过了世界,就有了世界观;体验了生活,就有了真切的感悟。也正是那段快乐的童年,滋养了青春期的躁动不安。
(三)人品比能力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
孔子倡导“首孝悌,次谨信;然后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再去学文”。
意思就是一个人真正的资本是人品,欲成事先做人。你首先要孝敬父母,懂感恩,有敬畏心;尊敬师长,懂尊重,怀谦卑心。一个不孝父母,不敬师长的人,是不会懂得尊重他人的。其次,祸从口出,面对亲朋好友要谨言慎行,诚实可信。
万事德为先,做事先做人,人做好了事就成了。信息井喷时代,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陌生人,不轻易评判他人来刷存在感,不打击弱者来获得优越感,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能力决定一个人走多快,人品决定一个人走多远。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走着走着就忘了生娃初心,忘了为什么而出发,而本末倒置,只顾理性地“学文”,以促使孩子早日成才,却全然忘记了去教孩子怎样“成人”。
(四)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失去,珍惜将来的时光,为时不晚。虽然孩子被青春撞了一下腰,我们也因为无知与期望干扰了孩子的成长,但不管怎样,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偏航是必然的,都是无心之举,实属无奈。
教育失败也好,家庭不睦也罢,都已成为过去式,即刻起不断学习改变,让下一刻出现问题时自己会变得更好就是最好的补救。况且,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我们才有了奋斗的理由。
(五)转换思维,重启人生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从今天起,我要重建认知,转换思维,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变后的思维模式开启新的人生之旅。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是能改变过去对我们的影响;尽管我们决定不了未来,但是我们能决定未来自己的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