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文字的创新发明一直持续在进行,进入信息文明时代,这种对汉文字创新应用更是提档加速了。且不说网络用语用词的不断翻新,就连涉及精准扶贫这类社会治理工作的用语用词也是在不断的在发明创新之中。
从精准扶贫基本常识类的: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八个到村到户、贫困发生率、边缘户、存疑户,还有十大工程、健康扶贫三个一批、建挡立卡"五清"、贫困户挡案"四有";到标准程序类的:两不愁、三保障、贫困识别"九条"负面清单、错退率、漏评率等等;再到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村一品"特色种植养殖,各式各样的补"短板"清单……可谓对扶贫工作的重视是针细密缕,不一而足!
这些个因精准扶贫事由带来的汉字词汇发明创新,每一个词汇所含盖的信息量粉繁复杂。若是没有接触过精准扶贫工作的人,第一次面对这些词汇,绝对立马懵圈,而不知所云——不得不佩服国人对汉字的运用出神如化,感叹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不知道因扶贫事由而发明创新这些词汇的人们,还有具体从事扶贫工作的人员,会不会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或因某个特殊的缘由触及到拷问个人良知底线的时候,他们会扪心自问:这些言词的出笼,真正首先考量的是底层农民的利益!这些言词所指导的行为经得起现实基本逻辑的拷问吗?
精准扶贫说到底,不就是彻底改善、提升广大贫苦农民的生活质量,使之生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犯得着那么复杂吗?以致于发明创新了这么多的词汇。
先看看某个县的贫困户脱贫收入测算标准吧。以家庭人均年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推算:2017年为3449元,2018年约为3655元,2019年约为3873元。也就是说,该县农户2018年人均年收入超过3655元即达到脱贫收入标准。
相较于国企高管超2000元的日薪,而个体农民每天能达到10元的收入便可以宣称其已经脱贫。怎么看,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3655元的脱贫标准线的划定都有一丝丝怪怪的感觉!
就精准扶贫发明创新的这些个词汇来看,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因素。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可能是国人与生俱来的传统思维作派,唯如此,方显现出自己对某件事的关注程度,能更让人感知到你所谓的付出,当然就更能彰显着你居于某个位置上合法性。前面所列举的那些个发明创新的词汇就是最客观的注脚!
少有人稍稍停下匆匆的脚步回头审视这些词汇传达的理念、付诸的行动、达成的效果与真正贫困的农民切身利益诉求是否真正有效楔合。这些发明创新的词汇,相当程度上是从事扶贫工作的主体在扶贫过程的一种自说自话,他们既是出题的老师,又是应考的学生——恰恰被缺失的是贫困农民的主动参与!
站在某个单一的维度,或者从事扶贫工作的稍上层及中层官员的角度看,他们对贫困农民的情感也许是真诚的,付出的心力也是实实在在的。
为了及时掌握实际扶贫工作进展及效果,他们对自己挂点的贫困村,在时间允许且其它分管工作不太冲突情况下,无数次到贫困村现场督办各种具体的扶贫工作,要求扶贫工作队尖刀班每星期向自己提交扶贫工作战报。同时,利用自己的身份优势,整合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向自己挂点的贫困村倾斜。为了扶贫工作出效果、出成绩用鞠躬尽粹来评判这些官员都不为过——当然谁不能否定有自我政绩需要的考量。
可是,这些工作的进行仍可清晰看到前面所罗列的那些个词汇创新的底色。官员们在扶贫工作中的精力付出,更多的是围绕着那些个创新的词汇在进行,用"名教情结"来概括总结这些扶贫工作行为当恰如其分。
所谓"名教情结"是文昭先生对国人行事风格的一种概括性总结。
是指国人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个人,做任何事情总喜欢用一些形而上,伟光正的名词来粉饰宣传。如:凡是领导讲话,不伦多大级别只要还有下属的,其下属均会冠以"重要指示、重要讲话"来表达自己"投名状"式的重视;做任何事情前的宣传都是领导"高度"重视、"全民"共识,以打"攻尖战""歼灭战"的方式"坚决、确保"完成"人民重托"。完成后的总结大都用上"阶段性、决定性、伟大的胜利"云云。是不是与因为有扶贫工作才发明创新的那些个词汇有异曲同工之处!
站在稍高的维度来审视这些现象,其实,它们并没有超出人性可以左右的范畴,都是人的本性在起作用。做实实在在具体的事情,需要付出的精力太多太多,自然出错的机率也大很多。你需要负责的第一对象一定是你的上级,而上级需要面对的事情更多,受精力所限,当然就只会去关注更直观、可量化的结果,自然会少去了解事情的过程——不出妣漏就行!
既然动动嘴皮子,运用创造文字词汇便可以营造出一种工作细致周详、成绩斐然、农民满意的工作氛围、工作成果,最后连自己都信以为真靠这些"名教情节"的表现出了工作成绩,而且大都还能顺利过关,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谁还会再意去踏踏实实做事?
至于仍旧散沙般的直接服务对象满意与否本就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他们对自己的切身利益,对自己的升迁并无直接关联……
所谓汉语词汇的创新发明本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生发过程,是人类对自身行为习惯一种后来的总结归纳。而因精准扶贫事创新的这些个词汇,更多的是先有人脑的憶想,再去指导人的行为。这些词汇的创新更多的是为了某种政治正确,靠这些繁杂的词汇宣讲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氛围,来表达对事件的重视。那么其脱离客观实际,将简单事情复杂化,造成部分扶贫行为沦为效率空转的结果就顺理成章!
层层唯上、事事只对上负责的社会治理构架,催生出"名教情结"这种投机心理、投机行为当属必然,由此带来的副产品便是对汉文字的运用创新与发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