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就需要和动机做些解释。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基本要求。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去实现目标。目标得以实现就获得生理或心理的满足,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指向新的目标。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过程。由此,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的基础,人们产生某种需要后,只有当这种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的目标时,需要才会产生动机,从而成为引起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每个动机都可以引起行为。但是,在多种动机下,只有起主导作用的动机才会引起人的行为。
不过我今天想说的是需要,动机,情绪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在特定条件下,需要产生动机。每个人都有需要,当需要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内心就会感觉比较满足,开心,愉悦。当我们的情绪处于比较积极状态的时候,我们就会乐于做事,行动动机较强。比如我需要孩子帮我做一,二,三,三件事,孩子非常完美的做到了,做好了。那时我内心的需求被满足了,就会很开心,嗯,这孩子没白养活。孩子想要买个玩具,当然得买,这样懂事的孩子买个玩具怎么了?不是应该的,正常的吗?买!答应的既干脆又痛快,行动起来也豪不含糊。
满足了就开心但是当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呢?我们是不是就会陷入悲伤,难过,心烦等负面情绪中?是的,当我们的需要不被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陷入负性情绪中。一个情绪低落的人会积极做事吗?不会!动机已经受损,行动肯定会打折。
还是上文中的例子,我需要孩子协助我做一,二,三,三件事,这三件事都是他力所能及的。可是他就做了第一件,第二件打了折扣,第三件没做。我当时心情就不美丽了,这熊孩子,干点活,就知道推三阻四的,哼!
结果不到俩个小时,孩子让我给他买汉堡,买鸡腿。我心里的火气蹭就窜起来了,我让你做点事,你推三阻四的,反倒支派别人一点都不打岔。还买鸡腿,买汉堡?想得美。心情不好,即使买了心情也不好,心不甘情不愿的,还有可能憋着口气。或者顺势再提个要求,你先做个啥事再说。如果对方答应,一切OK!如果不答应,势必俩人会讨价还价,关系至少已经不会太融洽。
此时,需要——情绪——动机——行为——情绪动机——需要,在不断的转变。情绪来自于需要是否被满足,不同的情绪又会产生不同的动机,不同的动机引发不同的行动,行动实施的好,情绪就会高涨,相应的动机也会强,而动机又产生需要。反之亦然。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照顾到自己需要,同时兼顾别人的需要。尤其在跟孩子的交流互动中。怎样增强他的动机,让他做事有动力,这也是我们做为父母的必修功课。
为什么?对于求助者来说,心理咨询师如何引发增强其动机,让他积极主动的行动起来,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助人自助,助自助之人。谁的求助动机强,谁行动改变的意愿度就高。行动时就不会推推缩缩,犹豫不前。主动,积极,改变,成效高,见效快。这是实践证明了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