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学习欣赏物品而不去占有,学习与他人分享而不独享,学习探寻自我和生命之路,不惧旁人的异样眼光。我们断的是物品,但脱离的是执念。“断舍离”是对自己人生的整理。
——演员陈数
我们每个人都在有限空间、物件与人脉关系中生活,在什么样的空间消耗,用什么风格的东西,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些构成了真实的自己。对自己真正的需求认知不够,心中混乱的执念往往会映照在生活环境中。
——志邦家居联合创始人孙志勇
这本书不是简单讲物品收纳和整理的技巧,而是从更高的角度,从人生哲学到美学逐渐提升总结了断舍离的应用场景。如果物品的收纳整理技巧是“术和器”,本书上升到了“道”的高度。断舍离要落实到实践当中,从空间到人际关系,不断思考,改进,不断有新的感悟,最终可以在美的空间,美好的人际关系中做坦然和真诚的自己。
我现在在生活中也对断舍离进行了小小的尝试。在上班时间,在上课之余我会把每天读书和备课批作业的时间安排好,这期间手机调成勿扰模式,专注的阅读或工作。两周尝试下来感觉工作效率有了一定提升。
在空间上,我对办公室自己的工位,宿舍,家和车都做了第一轮断舍离。空间的流动感初步具备,达到了干净整洁这个层面。我把这篇读书笔记放在瑜伽习练之路中也是因为断舍离是受到瑜伽修行哲学“断行 舍行 离行”启发而生成的思维方式。通过居所和心灵整理术的形式,提倡将瑜伽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书摘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断舍离,即“出”之美学。进,则出。出,则进。然后,再出。
断舍离的内涵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即以空间为主体核心的思维方式——空间轴——悠闲有暇的美的空间
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
舍不是要求人们随意的弃,而是把舍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舍即为出。进行取舍时,挑选出有质量的东西,将物品压缩到一定量即可,这样才能找回我们曾经失去的健康美丽的空间,才能从最本真的意义上珍惜事物、热爱生活,并不是随意,不走心的囤东西,扔东西。随意不走心的囤东西,扔东西才是“太可惜了”。为了重新找到自己和物品的真正联系,就必须一个一个的重新审视每一件物品,在自省自审的基础上,进行物品的取舍。所谓的舍,其实就是直面内心。
创造物品定量的美的空间 以“必要 合适 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断舍离也是“间”的创造。在断舍离的不断实践中,创造出时间的“间”,言语的“间”,沟通的“间”,让人们在当时当地建立起对人际关系恰当的“间”。
在断舍离的指导下,实践“活在当下”“结果反馈到自身”“给予”成功三原则的过程中,自我内部的变化与外部的协助两相吻合的机缘会越来越多。这种两相吻合也被叫做“机(机会,机缘)·度(程度,力度)·间(间隔,节奏感)”
遵守三大原则,收获怡然人生至于书中讲到的一些具体的收纳指南,属于“术”层面的,这个在小红书等流量平台有很多,我就不在这篇具体展开了。大家见仁见智,各自选择喜欢的方式收纳即可。
断舍离道阻且长,让我们不断实践,精进,收获幸福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