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狄更斯,一位被纳博科夫,毛姆,托尔斯泰称赞的天才,被誉为英国文学殿堂中仅次于莎士比亚的存在。他一生著作众多,同时也是代表作众多,诸如《双城记》《荒凉山庄》《远大前程》等文学史上如雷贯耳的作品皆出自他手。狄更斯,是黑暗世间顽强的抗争者,是美德品质的真诚歌颂者。
狄更斯创造了无数温暖人心的优秀巨作。他亲切地将他的小说称为他的“孩子”。而在他众多“孩子”中,《大卫·科波菲尔》则被他称为“最为偏爱的孩子”。
之所以被称为最偏爱的孩子,其中的原因便在于这本书是作家本人的半自传。故事的主人公科波菲尔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继父对他百般虐待,并将年幼的科波菲尔送去打工。而后科菲尔去投奔他的姑妈贝西,并在姑妈的照顾下茁壮成长,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成长经历后,成为一名成优秀小说家的故事。
不难看出,狄更斯本人便是科波菲尔的原型。狄更斯的童年,因为家庭缘故不得不出去打工,年仅六岁的他在工厂给玻璃瓶子贴标签,高强度工作让他终日劳累不堪,而每周拿到的工钱却少之又少,导致狄更斯和他的家人常常食不果腹。《大卫·科波菲尔》洋洋洒洒八十万余言,既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蜕变之旅,也是狄更斯本人的人生履历。之所以被狄更斯称为最偏爱的孩子,想必也是因为狄更斯在科波菲尔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这是一部极具狄更斯本人创作风格的小说。
首先,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展现了他天才般的描写技巧。在情节的描写上,最为有趣的便是谋得斯通拜访贝西姨妈一章。狄更斯在这一章中有意设计了一场谋得斯通的姐姐与贝西姨妈的争论,阅读这段文字,我们能直观的感受到谋得斯通姐姐与贝西姨妈之间的吵闹如火如荼,然而另两个重要人物——“我”与谋得斯通先生却“失声”了,作家并没有给这两人进行任何描写,但我们仅从贝西与谋得斯通姐姐二人的一言一语中就可以想象到“我”与谋得斯通本人的心理活动,就如同中国画的留白能使得整部作品富有神韵一样,作者以无声写有声,呈现出了完美的效果。
在人物描写上,《大卫·科波菲尔》一书中写了许多极具脸谱化的人物。这些人物性格各异,均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艾格妮斯。她是大卫·科波菲尔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她早在艾米丽的悲剧发生之前就告诉科波菲尔史朵夫本人并不可靠,这足以体现艾格妮斯善于观察的能力,以及她的聪慧过人,这样优秀的品质,使艾格妮丝在科波菲尔成长道路上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如果说科波菲尔的第一任妻子朵拉是热情之爱的象征,那么他的第二任妻子艾格尼斯便是理智之爱的象征,理智与热情是围绕主人公科波菲尔的两个重要的特殊象征,在赋予角色特殊象征的手法上,《大卫·科波菲尔》与我国伟大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人物形象设计有着极大的相似。狄更斯善于赋予角色特殊象征,既能描写角色又达到了阐述狄更斯本人思想内涵的效果。
其次,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也展现了他的语言技巧。尽管是阅读译文,但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狄更斯语言的魅力所在。他善于使用排比句,语句长且富有气势,令我读起来感觉妙趣横生。但这并不代表狄更斯不善于写短句,恰恰相反,狄更斯的短句同样富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在描写科波菲尔的车夫巴奇斯的遗言时,我便真正感受到了纳博科夫口中那“脊椎骨轻微的震颤”。二流的作家往往要写上长长的一段话来试图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狄更斯在处理巴奇斯的遗言时,仅仅用了一句“巴奇斯愿意”,便联系了前文几十章的内容,收束了埋藏已久的伏笔,令这位奔波一生的车夫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闪耀着“随着潮水一同退去了。”短短的一句话,因为前文中大量的铺垫,加之文章中随处可见的长句、排比句,使得这短短的一句话拥有了极其深刻的内涵,这是狄更斯的写作技法——细节的巧妙铺垫与语言技巧的双层结合下产生的奇妙反应。
最后,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表达了他对世间黑暗的控诉与愤怒。狄更斯挥洒笔墨,将自己对于善与恶的思考,对于世间凶恶的愤怒倾注在字里行间,创造出了《雾都孤儿》《荒凉山庄》《艰难时世》极富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也不例外。他在《大卫·科波菲尔》书中,一方面描写了谋德斯通、希坡等人物的恶劣行径,揭露了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黑暗;另一方面,他表达了对待儿童,资本家雇佣童工的强烈不满,也记录了伦敦贫民区悲惨的生活情况。比如,在功成名就的科波菲尔探望深处牢房的乌里亚·希坡时,意外的发现牢房里的犯人们的吃食如此丰盛,吃到了牛肉这种穷人根本吃不到的食物,犯人吃的比穷人吃的还要好,监狱里的日子比外面的日子更滋润,甚至让希坡说出“如果人人都能被抓到这里来,一定于他们都有益的。”,足以证明当时英国底层人民生活的黑暗与穷苦。《大卫·科波菲尔》当时社会最真实的苦难写照,就连伟大的马克思也曾说过“狄更斯向世界揭示的真理,比一切政客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揭露的还要多得多。”
然而让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不止上述的这些。我是一个狄更斯迷,我读过狄更斯的许多小说,我发现这些小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主人公们的结局往往都是喜剧的,《大卫·科波菲尔》也不例外。我曾在网上看到过对于狄更斯的喜剧结局的批判:有人认为,狄更斯小说的结局往往都是喜剧,这并不符合现实的真实情况。但我想《大卫·科波菲尔》时隔二百余年,仍能被人们所津津称道,不仅仅是因为狄更斯所揭示的社会的不公,更是因为狄更斯在小说中所体现的积极向上,乐观奋进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温暖的因素,使得二百余年前资本家压迫下的劳苦大众感受到了爱与希望,而这份爱与希望在今日仍为我们所享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7535661/2d7f823b548917f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535661/3a06bfbdc1d26cb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535661/bb83a61bc6f5c94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535661/b7750b78f753d1c8.jpg)
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徐徐地爬上苍穹之巅,要将自身的光和热照耀全世界。我们应当像大卫·科波菲尔那般自强不息、不畏人生坎坷、乐观披荆斩棘。
高二 古当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