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4 一百三十五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6.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雍也篇》的第十六章。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这一章在理解上参差不齐,有很多种解释,我们一般认为只要自圆其说都可以。但是我觉得这一章在理解上,真正要想把握住孔子的本意,一定要了解孔子讲这段话的背景,脱离了这个历史的情境,只能做一些文字上的游戏。
我们先来看这两个人物。祝鮀,名鮀,字子鱼。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在卫灵公时期任太祝之职,主要掌管宗庙祭祀事务。
祝鮀是不是姓祝呢?未必。因为古代有以官为氏的一个惯例,像史、巫、祝这些最初都是官名,后来他们的子孙就以此为氏,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
在卫灵公时期,卫国的国内政局相对比较稳定,政治也比较清明,这和卫灵公比较开明有直接的关系。
鲁哀公曾经问过孔子,“当今之君,孰为最贤?”就是说现在各国的君主里谁最贤能呢?鲁哀公的意思很明显,你夸夸我吧。但是孔子却回答,“丘未之见也,亦有卫灵公乎?”意思就是说谁最贤我可能不大清楚,如果有的话可能就是卫灵公吧。
那从这段对话来看,鲁哀公确实很悲哀,本来求表扬的,结果孔子表扬了卫灵公。孔子后来就进一步解释,为啥说卫灵公最贤。理由是卫灵公求贤若渴,并且还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但是孔子后来两次去卫国求仕,就是想到卫国去发展,卫灵公都没有重用他,甚至还和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闹出了一些绯闻。
所以孔子就不得不重新回到鲁国,从此以后,对卫灵公的评价开始由正转负。同时,有多次表扬、肯定祝鮀有口才,就是“佞”。用一个“佞”字来评价一个人,我觉得这不是啥好事,因为孔子一直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古代汉语里,和“佞”字经常搭配、同时出现的就是“奸”,奸佞。
《康熙字典》给“佞”的定义是四个字,“巧谄捷给”。“巧谄”是能言善辩;“捷给”是才思敏捷。
从这些内容来看,孔子对于祝有肯定的地方,但是基本上还是否定的多。这样一来,我们就对本章的理解就能定下了一个基调,以批判否定为主。
我们再看另外一个人物,宋朝。他春秋晚期宋国的公子,所以又叫公子朝。但是他做官主要是在卫国,为了有别于卫国的公子朝,所以通常叫他宋子朝,或者叫宋朝。
这个宋朝最大的特点就是美,就是长得比较好看,长得比较帅。按照中国的传统的审美习惯,如果一个女人被称为美,那是值得夸赞的。但是,如果一个男人被称为美,多多少少就有点风流的意味。
而宋朝和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本来都是宋国的公族,两个人青梅竹马,长大之后就恋爱了。但是,造化弄人,各自嫁娶,有了自己的家。遗憾的是这两个人仍然保持着恋情关系。
后来南子受宠于卫灵公,在卫国混的是风生水起,权势很大,就把宋朝引荐给了卫灵公。卫灵公爱屋及乌,对宋朝也是另眼相待。
据说卫灵公后来还和宋朝有断背情结。虽说是流言,但是仔细想一想,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宋朝和南子私通之事,在卫国是尽人皆知。按照常理推断,这卫灵公是不能容忍的。但是《左传》中却明确记载,“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
这说明卫灵公不仅知道宋朝与南子的关系,甚至还表示了认可。对于卫灵公这种有悖常理的态度,那唯一能够解释的理由就是卫灵公对宋朝有特殊的需求,因为宋朝确实长的美。
这样一来,宋朝就在卫国慢慢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政治势力。在与其它利益集团争斗的过程中,由于南子给他撑腰,所以宋朝总是能够占上风。
宋朝和南子通过各种方式,把一些敌对势力慢慢的就给铲除了,他们的权势一天比一天强大。其结果就是这一对宋国的男女,居然在卫国过的是如鱼得水,春光无限。
孔子在这一章把祝鮀和宋朝两个人放在一起加以评价,我觉得他是有特殊用意的。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一般理解为,假如一个人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而仅仅有宋朝的美貌,在当今之世恐怕是难以免除灾祸了。
直接的翻译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它内在的逻辑,孔子究竟是想夸祝鮀,还是想夸赞宋朝呢?我觉得应该都不是。
我觉得在这里边最大的可能是孔子在骂人,往轻一点说是孔子在发牢骚。那意思就是说,在卫国的这样的一个政治环境中,你想有立足之地,要么像祝鮀那样会说话,有口才;要么像宋朝一样长得比较帅。除了这两种人,别的人很难吃得开。
所以我们理解孔子这一章的时候,应该体会到孔子的那种微微的醋意。当然更主要的是一种感慨。感慨什么呢?就是一个正人君子,要想凭本事吃饭其实很难。
这就是孔子对于当时卫国政治环境的总体上的一个感受。因为毕竟他前后两次去卫国求发展,最后都无果而终。所以他无论是反思自己也好,批判他人也好,就得出来一个结论:一个人你要么就像祝鮀能言善辩表现自己,要么就像宋朝这样以色侍人,才能够混得开。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一段的翻译就应该反着来。那就是说,只有祝鮀那样好口才的人,还有宋朝那样长得帅的人,你咋不去死呢?
钱穆解译
或说:而,犹与字。言不有祝鮀之佞,与不有宋朝之美。衰世好谀悦色,非此难免,“不”字当统下两句。然依文法,下句终是多一“有”字,似不顺。或说:此章专为卫灵公发,言灵公若不得祝鮀之佞,而专有宋朝之美,将不得免。然不当省去灵公字,又不当言难乎免于今之世,此亦不可从。一说:苟无祝鮀之佞,而仅有宋朝之美,将不得免于今之世。此解于文理最顺适。盖本章所重,不在鮀与朝,而在佞与美。美色人之所喜。然娥眉见嫉,美而不佞,仍不免于衰世。
或说:美以喻美质,言徒有美质,而不能希世取容。此则深一层言之,不如就本文解说为率直。孔子盖甚叹时风之好佞耳。祝鮀亦贤者,故知本章不在论鮀、朝之为人。
〔译〕先生说:“一个人,若没有像祝鮀般的能说,反有了像宋朝般的美色,定难免害于如今之世了。”
李零讲解
“不有……,而有……”,这种结构中的“而”字,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以为是相当“与”字,但这个“而”是表示上下相因,还是上下相反,却有完全相反的两种理解。上下相因,“而有”等于“不有”,即如果没有“祝鮀之佞”,也没有“宋朝之美”,很难躲过当世的灾祸。王氏之说,不太清楚,但从叙述看,应属这一种。上下相反,“而有”则是“不有”的反面,即如果没有“祝鮀之佞”,却有“宋朝之美”,也很难躲过当世的灾祸。如杨树达《词诠》卷十就是持此说,多数注家也这样理解。我认为,这两种理解,前一种理解更正确。皇疏引范宁说,谓“祝鮀以佞谄被宠于灵公,宋朝以美色见爱于南子”,两人都不是好东西(后者在《汉书·古今人表》中是列于第九等),如果理解为反言,非常别扭。“祝鮀之佞”是“巧言”,“宋朝之美”是“令色”,都是孔子所厌恶。孔子慨叹,不靠巧言令色,就没法避祸,这才顺理成章。
〔按〕祝鮀贤与不贤呢?
孙中兴详解
这章提到两个人的特色,以及这样的特色对于当时免于灾祸是有帮助的。
孔子说:“如果现在当官的人没有祝那么会花言巧语,或是没有宋朝那样的俊美外貌,恐怕很难在当今这样的世道免于灾祸吧!”
“祝”或作“祝佗”,是卫国大夫子鱼,“祝”是主管卫国宗庙的官,孔子说过“祝掌宗庙”(《公冶长篇》5.19),以口才辩给著称,受宠于卫灵公。《春秋左氏传·定公四年》记载他说了一长串话,让苌弘心服口服。看来这并不是件坏事。他的好口才救了卫灵公。“宋朝”是宋国的美男子,见爱于南子。这个人应该不如祝那样正面。所以将他们相提并论,好像不太对。
“佞”,是“口才”(孔安国和邢昺),就是“巧言”,上面我们引过相关的记载,祝的一番话救了卫灵公,所以好像不能用“负面”看待。除非又有什么没有记载的故事。“美”是外貌姣好,也可以说是“令色”。“免”是免于灾祸。
孔子认为这二人拥有他不以为然的“鲜矣仁”的德行,而正是这两个名人在卫国朝廷得到宠幸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两项“长才”,可是要惹来不少麻烦的。
孔子在这里应该又是讲反话了吧?孔子讨厌“佞”早就不是新鲜事。孔子难道期待弟子又“佞”又“美”来求容身于无良世道吗?我想不至于吧?
如果不当反话看,那么就还有前人可能忽略了的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佞”这个字也可以正面当作“才”来解(《广言》)。古人有时自己谦称“不佞”,恐怕也就是“不才”而不是“没口才”的意思。顺着这个解释,这章就变成是一种正反的对照说法:要么你要有祝的才干,要么你要有宋朝的外貌,这样才能在当今的社会中免于灾祸。
这似乎是比较说得通的话,孔子至少鼓励人要往“才”字这条路上走。“美不美”恐怕由不得自己(现在当然可以借由美容医学改进)。
最后顺带一提,东汉王充的《论衡》中有一篇文章《答佞》,是这个主题的唯一长文,值得细细品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