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0 六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八佾篇》的第22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这一章呢,我个人认为是《论语》里,最难讲的一章。因为这里不仅有人格分裂的管仲,同时也也让我们看到人格分裂的孔子,两者呢,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我们知道在《论语》里,孔子提到管仲大概有五处,有褒有贬,前后呢,这个观点的差异也比较大。所以,很容易让人产生疑惑,管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著有《管子》一书,曾被认为是管理学的鼻祖。在春秋时期,他是齐国的宰相,他的出生要比孔子早100多年。在管仲的辅佐之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九合诸侯,为中国的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历史上,对管仲的评价大多都是积极的,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甚至呢,连孔子都说过,“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就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呢,就全部把头发散乱下来,衣服的大襟也朝左分开。
简单的说,孔子就认为,如果没有管仲这样的人,使用他的这个谋略辅佐齐国,那么中原地区早已被夷狄给消灭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管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在这一章里呢,却不是这样。
我们来看第一句,“子曰:管仲之器小哉!”就是说管仲的气量真小啊。我们在前面曾经说过,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就是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他的才能不应该是单一的。那现在呢?孔子却认为管仲不仅是器,而且还是一个小器。
这个话说的就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那为什么孔子在这里突然认为管仲之器小了呢?大概有这样的一个原因,首先在管仲的辅佐之下,齐桓公是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可能就认为齐国那么大,国力那么强,齐桓公又那么信任管仲,但是,他却不利用有利条件去帮助齐国实行仁政,安定天下,反而帮助齐王称霸。
实行霸道而不是仁道,这在孔子看来呢,是美中不足的,所以就批评管仲器小。
由此可见,孔子说管仲器小,是仅仅因为他为了一国之私而实行霸道,而没有真正推行儒家的王道实行仁政,从而使天下安定起来。
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句,“或曰管仲俭乎?”或就是有人某人啊,谁问的没有说,可能是不想说,也可能是不愿意说。管仲这个人懂得节俭吗?孔子给予了一个回答,“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那孔子就回答了,管仲怎么能够算得上节俭的人呢?结论那就是他不懂得节俭啊。给出的原因有两个。就是“管氏有三归”,“三归”讲法比较多。有说“三归”是占有市租的三成;也有人说,三归是娶了三姓之女;也有人说是有三处豪宅。不管怎么说吧,管仲在自己的个人生活方面是比较奢华的,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就用最简单的一种方法来解释。因为讲节俭的嘛,我们就姑且认为这里说管仲有三处豪宅,三套别墅。
“官事不摄”。手下的人给他当差的都是专人专职,没有兼职的。“摄”就是兼职。那没有兼职的,每一件事都有专门的人去负责,所以他手下用的人员就比较多,当然付出的这个报酬也比较多。所以他在行政方面的花费是巨大的,因此孔子就得出了一个结论,“焉得俭?”他怎么能够算得上节俭呢?
当然从管理学上来看,专人专职,专职专责,这样呢,有利于提高效率。
那有人又接着问了,“然则管仲知礼乎?”那管仲这个人通晓礼制吗?孔子给出来的一个结论就是,“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如果管仲算得上通晓礼制,那谁还不通晓礼制呢?通过一个疑问来对管仲这个方面呢,给予了一个否定。
这里就说出来这个结论的原因,也举了两个例子,“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说了两个原因,我们来看第一个。
“塞门”,是建在朝廷正大门处,用来屏蔽大风的一种比较矮的墙。有的地方呢,称为萧墙,就是祸起萧墙那个萧墙。
大概按照周礼,像管仲这种卿大夫是不可以设置这种屏蔽大风的矮墙的,而管仲呢,竟然也设了。所以孔子就认为他僭越礼制。但是,现在建筑里这种矮墙就比较多了,类似于屏风啊,也有的叫照壁,它不仅起了一个美化的作用,同时呢,也让这个自己的住宅,更具有私密性,是比较实用的。
“反坫”是什么呢?就是国君在招待外国君主的时候,也就是两国君主会见的时候,专门在朝堂上设置的一种放置酒杯的装置。同样按照周礼呢,这只有国君之间才可以使用的设备,而管仲呢,自己家里竟然也有“反坫”。所以从这两个方面,孔子就得出来结论,就是如果说管仲知道人臣之礼,那么还有谁不知道人臣之礼呢?
总结一下,这一段给人的感觉就比较奇怪,因为孔子呢,他不是一个随便说话的人。但是,在这里他对于管仲的评价却有了很大的分歧啊,前后矛盾,他曾经表扬管仲的时候非常肯定,好像是他的一个小粉丝一样,说他具有仁德,那在这里呢,又突然讲“管仲之器,小哉!”又不知礼,又不节俭。
那就管仲来说呢,我们平时对他的印象,应该也都是不错的,像我们熟悉的一个成语管鲍之交,就是管仲与鲍叔牙之间,他们的这种个人的交情成为一种美谈。以他的所作所为,我们至少不能够说他器量不够。所以,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们觉得呢,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多角度的,多方位的,既看到他的优点,又要看到他的缺点。对于管仲如此,那对于孔子呢,也同样如此。
李零讲解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取威定霸的能臣,一般都以为是“大器”,即栋梁之材,但孔子却说“管仲之器小”,颇有微辞。
孔子对管仲的批评主要是两条,一是“不俭”,二是“不知礼”。
“不俭”,是“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三归”,见《晏子春秋》内外杂篇、《韩非子·外储说下》《战国策·周策》《说苑·善说》,前人聚讼,主要有五说:一说娶三姓女,僭用天子之礼;一说筑三台,藏女子、钱财于其中;一说有三处宅子;一说是管仲的采邑,为地名;一说是市租取三之义。无论哪一说,都是说管仲多吃多占,很奢侈。“官事不摄”,是说每个官员都不兼职,官员人数太多。
“不知礼”,主要是僭用齐君才配享用的待遇。“邦君”,指齐君。“塞门”,是宫室入门后的门屏,后世也叫影壁或照壁。“反坫”,“坫”音diàn,是招待外国国君的宴会上回放酒爵的土台。
孔子评管子,一方面很高,一方面很低。批评,只有此章,主要是说他在国内的表现不怎么样;称赞,有三章,见《宪问》14.9、14.16、14.17,则是夸他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孔子很少以仁许人,独称管仲为仁,为什么?主要是因为他对尊王攘夷有大功。他对管仲的整体评价还是比较高的。(管仲之器小)
华杉讲解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孔子说,管子器局小!
这一句话,似乎就是孔子给管子盖棺定论了——器局小!那么是不是孔子对管子持否定态度呢?
不是的。他还评论过:“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民众到今天还受着管仲的恩德所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会变成野蛮人。
被发左衽,是披头散发,衣襟向左,是蛮夷。华夏文明人是束发右衽,头发束起来,衣襟向右。
所以孔子是非常赞叹管子,也可以说非常羡慕管子,因为管子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执政治国平天下的机会,而且管子做出了大功业。但是管子的器局还是不够大啊!
跟谁比不够大呢?跟周公比,不够大。
管子的器局是什么呢?是搞经济。管子是伟大的经济学家,和伟大的宰相,富国、足民、强兵,他都做到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话就是管子说的。
管子之伟大,在于他爱人民,让大家都过好日子。他不像法家,把人民当畜生驱使,要国富民穷,要人民穷,以便于驱使。
管子是让全国人人富足,对外也不动刀兵,打贸易战。这才干,别说孔子,到今天中国还没有出过一个超过他的宰相。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管子早就洞若观火,而且做到了。
那管子为什么器局不够大呢,因为他只有经济战略,没有政治理论,所以他的事业止步于此,没有“为天下开太平”,开创新的政治伦理和礼制。这是孔子想做的,他认为管子那么有智慧又有那么好的机会,打下了那么好的基础,却在器局上差了那么一点,可惜!可惜呀!
“管仲之器小哉!”孔子说这话,是为管子一跺脚;也是为中华民族一惋惜;也是为自己一感叹——我没有他那机会啊!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有同学听到孔子的议论,就问:“管仲节俭吗?”
孔子发感叹的对象不对,没有谈话对手,这个“或曰”的“或”,名字都没留下,估计属于差生,他这个问题也太愚蠢。他把器小理解成小气,问老师是不是说管子很小气,不舍得花钱。
为什么说这问题愚蠢呢,因为管仲是有名的穷奢极侈,是奢侈的祖师爷,而且从理论上主张奢侈。在《管子》的书里,专门有一篇《侈靡》,就是管子的奢侈理论。管子说,富人一定要奢侈,富人奢侈,穷人才能赚钱嘛!财富就重新分配了。所以他提出了著名的“雕柴画卵论”,说那富人家烧柴,最好雕上花再烧,富人家煮鸡蛋,最好画上彩绘再煮。这样穷人就可以来雕柴画卵挣钱嘛!鼓励消费,拉动内需,管子早就明白,而且用这办法干了好多大事。
所以这位同学问管子是不是节俭,问得荒唐。
孔子知道他没听懂,也听不懂,就还是回答他的问题算了:“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管子筑三归之台,三处游观的豪宅大院。“官事不摄”,多设官属,每人只管一件事,没有兼摄的。或者说这三归的管理服务人员都各有专职,是不动的,不是一伙人,他走到哪儿,服务跟到哪儿。这就是管子的奢靡,他怎么是俭朴呢?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另一位同学问:“那管子知礼吗?”
这也是问非所论。不过孔子还是就问而答:
国君的院子修照壁,管仲也修照壁,这是僭越。诸侯宴会献酬有反坫(diàn),这是国君放酒器的专用设备,管仲也用,还是僭越。如果说管仲知礼,谁不知礼?
管仲是不太管这些,他是治国理财的高手,治国就像开公司,不仅通过税收政策和拉动内需搞活民营企业,而且大搞国企,垄断盐铁。他还干了一件事,就是开国营妓院。所以历代妓院都奉管子为开业宗师。
孔子论管子,这一回没人递上对的问题,所以没论透。《论语》后面还有管子之论。
孙中兴详解〔摘〕
我记得毓老师曾经说过,因为管仲对齐国贡献卓著,所以赞扬管仲的恐怕是属于“齐论”(齐国流传的《论语》版本)的原文,批评管仲的就是属于“鲁论”(鲁国流传的《论语》版本)的部分。
这就要先回溯到《论语》的编辑过程和版本问题。最早的《论语》版本有“鲁论”(鲁国流传的《论语》)和“齐论”(齐国流传的《论语》),汉朝又出现了以当时所谓的“古文”所撰写的“古论”。这三个版本后来又经过东汉时期郑玄和张禹的重编(又称为“张侯论”),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论语》的版本。
辜鸿铭解
余同乡李忠毅公之文孙龙田司马,名惟仁,尝诋论曾文正公曰:“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火也;功烈如彼其卑也。”余谓曾文正功业及大节所在,固不可轻议,然论其学术及其所以筹划天下之大计,亦实有不满人意者。《文正公日记》内自言曰:“古人有得名望如予者,未有如予之陋也。”或问于何处可以见曾文正陋处?余曰:“看南京制台衙门,规模之笨拙,工料之粗率,大而无当,即可知曾文正公之陋处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