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诗人就对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特别的钟爱,在特殊的时间节点总要借此写上几首,抒发内心的情感。白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从此时间节点过后露水凝结,天气就转凉了,明天就是白露了,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我们都知道杜甫写人情最好的,他的诗称为“诗史”,这其实跟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这首诗作于公元759年,正处于安史之乱,杜甫老家河南正是战乱最严重的的地方,他和兄弟几个纷纷逃难,他逃到了甘肃的秦州,是一座边城,而其他几个兄弟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他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心中满腔悲愤。于白露之际,望月思兄,写下此诗,寄家国之情。
诗的题目点出了时间和事情,时间就是月夜,事情就是思念兄弟。
首联没有写月夜景色如何,也没有写如何思念兄弟,而是直接呈现出一幅边塞秋景图。开头用了戍鼓一词,太平盛世老百姓听到的一般是街鼓,只有在战乱年代才会听到戍鼓。戍鼓一响宵禁开始,街道上行人断绝、人影消失,一片寂静凄凉。深秋时节,北雁南飞是再正常不过,但是大雁一般都是结对而行,这只大雁不知为何掉队了,形单影只发出了哀嚎声,令人心酸。从地上看到的到天上听到的,天地交织,渲染出了冷落凄凉的氛围。作者表面纯写景,其实暗含了情。雁行有序,自古雁序就借代兄弟,而一只大雁离群孤飞,就引发了兄弟分散,漂泊无依的伤感,为后面写思念兄弟之情埋下伏笔。
颔联是思乡的千古名句。白露时节,时序交替,容易引发游子断肠之情。但杜甫这一句其实是有悖常理的,但又包含执念真情。露一定不会是纯白色的,普天之下同享一轮明月,也不可能只有你故乡的明月最亮。但此时作者思乡情切,低头看着露水也觉得刺眼的白,抬头看着月亮也觉得黯淡无光。感叹道,还是故乡的明月皎洁明亮,多么怀念在故乡与兄弟家人团聚的欢乐。这一句之所以会成为千古名句,就是因为他虽然无理但是饱含深情,是千百年来千百万游子共同的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
颈联开始转为直抒胸臆,表达对兄弟的担忧和思念。战乱中,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进一步表达内心的忧愁。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繁,生死茫茫。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的另外一首《望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最后,让我们完整的欣赏下这首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