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复习答题技巧总结

作者: 行止i | 来源:发表于2017-09-27 16:54 被阅读293次

我认为,行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中的水平,但是绝对有提高的空间。而且,我上面提到的“细化”问题的思路,对于复习行测有巨大的作用

首先,行测需要懂得舍弃。这就有一个做题顺序的道理在里面。我个人认为的做题顺序是这样的:语文—逻辑—数学—资料分析,在这中间跳过常识、数字推理和图形推理。我说一下这么做的原因。第一,是因为常识、数字推理和图形推理分值偏少,与其花费时间在这上面,不如分配给分值高的题;第二,常识题基本上没有什么思考的空间,会做就会做,不会就不会,而最可怕的是数字推理和图形推理,因为这两种题你需要去猜测它的过程,这种题很容易给你一种假象,就是你觉得你已经很接近了,但是试来试去就是不对,可能的结果是你在这道题里很投入的砸进了5、6分钟,却又心有不甘,这样时间就浪费掉了,分值还很低;第三,这里面有一个状态和思维方式的转换问题。刚拿到试卷的时候,其实大脑还没进入状态,这个时候如果你一味的去做数学或者资料分析,很容易找不到感觉,甚至因为资料分析各种数据纵横交叉,会在做资料分析的时候找错相关条件,白白浪费时间。而做语文相对来说是最不需要状态的,所以先从语文下手。然后是逻辑,逻辑是介乎于语文思维和数学思维中间的一类题,等做完逻辑,就可以开始数学,做完数学,大脑就已经全身心的投入了,这个时候再去分析纵横交错的资料分析,会又快又准。

说到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资料分析的重要性。很多人按照正常顺序去做,做到资料分析就已经时间不够了,要么就好多题没做,要么就错很多。其实我一直认为资料分析是最应该拿到分数的一部分。因为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觉得语文题很多题模棱两可,无论是从我们自身的感受,还是从考后两大培训机构公布的相互矛盾的答案来看,都是这样。有时候觉得A也有道理,B也说得过去;数学题的难处在于你根本就不会做。那资料分析的答案你肯定是能算出来的,而且答案一定是唯一的确切的,也就是说你肯定能算对,而且分值还很高,仅仅是花时间而已,所以拿资料分析的分数是很靠谱的一件事。那么,你为什么不多花时间来准备,考试的时候多分配时间在这一部分呢?

其次,如何细化自己的问题。细化自己的问题,能够使自己对自己的水平,每个部分的优劣了如指掌。每次考前做题的时候,我都会做一个统计,做一张EXCEL,记录每一套试卷的正确率、时间。我通常是这么做的,先将试卷的题分为语文、逻辑、数学、资料分析、常识,语文下面再分为选词填空和言语理解、数学分为推理和运算、逻辑分为图形和其他、然后是资料分析和常识。每一个小的部分都会详细记录时间,错几个,然后前面有一个总计和百分比,设计一个函数,把结果一填,就算出来了。

这样,当你觉得自己的语文已经无法再提高了,但是总分又还不够高的时候,你就可以看看哪个部分是不稳定的,是错误率很高的,你就可以从这部分着手进行改进。这个就叫细化问题。所以,每次我做题都会掐着时间来做,做完一个部分看看要多长时间,顺手在前面写一个“20’”,便于做统计。而且做试卷的时候需要高度仿真。比方说我每次做试卷我会仿照涂机读卡,我会按照我考试时候的习惯,10个或者20个题涂一次机读卡,没有机读卡可以在每个题旁边用铅笔规整的涂一个墨团。

第三,在做完题之后要分析为什么做错。我说的这种分析不是说你看看这道题的解法、答案,然后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做的”。如果你这样去复习你的错题,那你也是做的无用功。道理很简单,因为考试不可能考到这道题,那你去研究这道题的做法又有什么用呢?以前高中的时候,我就看到很多人在老师讲解数学的时候,笔记做得比我还好,结果每次考试仍然没有提高。为什么?因为数学难的地方不在于知道如何解,而在于你凭什么在看到这道题的时候知道应该这么解。所以这才是我们复习最困难的地方。

那怎么做到知道“应该怎么解”?我觉得第一,你需要回忆你的做题过程,这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要回忆起自己的思考逻辑是什么,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在哪个环节出的问题。其实这还是一个“细化问题”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非常精细。第二,在你知道了哪个环节出的问题之后,就要进行归纳,哪一类的问题应该怎么思考。第三,是你需要做的事情不是看看答案和解法而已,而是应当总结一个思考的步骤,能总结出这个步骤,才是实质性的提高。

举个例子。以前在一个考公的群上,有个人出了道题,是个选词填空,题干大概意思是说“……,在他身上显示出了古代文人身上的______”,主要有分歧的是两个词,一个是“风尚”,一个是“风范”。当时我选的是“风尚”,结果错了,应该选“风范”。

后来我很认真的想过为什么我会做错。我首先想了下我当时为什么会选了“风尚”,我发现我选择的时候是靠的“语感”,觉得“风尚”这个词更雅致一些,就选了。然后我想了下是不是我不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但是我发现我知道,“风尚”的意思更多的是说整个氛围、风气,而“风尚”更多的是说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品质、风格。如果这两个词你不知道意思,那你所能做的就只能是记住这两个词,权当是补充知识了。然后我进一步想,以后遇到类似的题应当用怎么样的步骤去思考呢?我觉得应该这么思考:第一步是分辨两个词的意思,如果两个词的意思有所差别,那么肯定选择跟题意相契合的那个词;第二,如果两个词的意思差不都,那应该看前后有没有什么暗示。比方说一个题说“这是我们______的责任”选“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那其实应该选责无旁贷,因为后面有个责任,算是一个暗示。在做题的时候,应当主动的学会去找这类的暗示,习惯之后就能很容易发现暗示。通常正式考试的时候题目都比较严谨,选择的答案一定是有根据的,这类暗示就是非常确切的一个根据。第三,在前两个方法都无法选择出答案的时候,就应当根据“语感”了,选择更“雅致”的词。我遇到过有题,两个选项都差不多,也没有暗示,结果答案的解释是说题干说的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事迹,选择的那个词语更雅致,更符合老先生的身份。

这样的复习结果才是真正的效率,才是有结果复习,才是一种稳步的提高。

第四,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搞清楚题干问的什么。要养成一个习惯,在看完问题之后,一定要将问的问题划下来。比方说,逻辑题的提问方式其实是很绕的,比方说“以下选项中最不能加强推理的是”“以下选项中最可能说谎的是”“以下选项中不正确的是”,因为做题要抓紧时间,所以很容易一眼晃过去,看到A选项就是“最能加强的”,结果别人问的是“最不能加强的”。比方说,资料分析里面,题目里的数据很复杂,纵横交叉,这时候你必须在看到问题之后, 找相关的计算条件,找到之后划下来,然后再拿到题目核对一下是不是就是这个条件。否则很容易找错条件,找错之后计算量又大,一顿瞎算,最后 没一个选项是自己算出来的答案,时间就浪费了。

所以,这个步骤看起来是多此一举,但其实非常重要,一定切记。

第五,在做完了错题之后,要逼自己总结。这种总结就是我上面“第三”说的那种总结,一定是规律性的,可复制性的总结。而且每道题都逼自己总结,总结规律,也总结类似于粗心大意错的这种。不要以为这道题我会做,只是粗心了,就算了。等你总结多了,当你发现这类弱智的错因经常出现的时候,你就能知道这种问题你经常犯,需要尤其注意。

这样的统计,除了能对自己每一块的正确率有个明确的把握,也可以对每一部分的时间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其实每个模块的时间分配未必就是试卷上写的参考时间。基本上那个所谓的参考时间是按照每一题1分钟来分配的,但是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时间也就有所不同。比方说我基本上40道语文题我就花25分钟左右,而数学15道题我要花25到35分钟。知道了自己所花的每一部分的时间,有助于合理的分配。比方说你平时做语文都花25分钟,考试的时候由于一些原因花了35分钟,那后面一些部分,有的题就别研究了,看看有点复杂就赶紧跳过去,不要耽误了更多的题。

对于跳过的题,有疑问的题,在番号的地方做上标记,而且可以做不同的标记,比方说有的题第一遍做的时候就发现这道题肯定会很花时间,而且都还不一定能做出来,打一种标记;另外几个题已经试得很接近了,或者觉得自己应该能够算出来,作另外一种标记。这样如果最后还能剩几分钟,那么回头再看那些跳过的题,能够一目了然的分类,能够优先做那些比较接近的、把握相对较大的题目。

第六,一个小技巧。我每次备考省考,不管我考不考国考,我都会买一本国考试卷来做。因为省考和国考都是120分钟,而国考题目比省考多,而且更难。在系统的复习完之后,开始做试卷练习的时候,先做国考题。这个时候你会觉得生不如死,觉得太TM难了。等你认真做完,总结完之后,再做省考试卷,你会发现省考简单多了,正确率会比直接做省考题要高。我试过几次,屡试不爽。

常识部分

这个部分我觉得我能说的很少。这个部分也很难补,我觉得专门花大把的时间在这上面是得不偿失的。基本上我花在这上面的时间比较少。如果要补的话,我觉得有这么几种方式:第一个是你首先要了解下大政方针,比方说今年如果要考,那么十八大报告、中国梦的相关主题要了解,了解这些不仅对常识可能有帮助,更多的是对申论有帮助;另外今年如果是个特殊年份,历史上的有些事情需要注意,比方说2011年的时候,就可以看看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当做一个专题来记一下。第二,做到的题,错了的,可以拿个本子专门记录下来,分门别类,没事儿的时候就当看着玩儿。第三,像法律方面的题,说白了就是去找下感觉,因为虽然说法律是很专业的,但是其实很多东西可以用常理去推敲,也可以结合定义去分析应该具备那些构成的要件,然后再看选项的内容是否符合。这就需要平时做题的时候仔细的去思考,建立起一种思维方式,会有很大的帮助。第四,我冒险推荐一个人的新浪博客,叫刘源,是new oriental的老师。公考方面的很多东西他都发在博客上,也会有一些常识方面的东西。记得有次考试考了金砖四国,刚好他就预测到了。之所以推荐这个博客,不是因为他*****准,而是人家成天就研究这个,与其你自己在哪儿漫无目的的瞎猜,还不如看看专业人士整理的常识,没事儿当看动物世界那样看着玩儿,没必要去记。

总而言之,这个部分,即使你背完百科全书,也未必能考到你背过的题,所以我们的中心思路就是,往靠谱的方向去复习,提高命中的概率就行了。另外就是观念上,不要花太多时间,当看着玩儿,即轻松,又涨了姿势,哈哈。

语文部分

语文部分我想说的大多其实就是我上面发的那个EXCEL里我自己总结的我的毛病。我这里把这些内容整理下来。

我还想多说一句,以前我问过很多人,你哪个部分是做得最好的,往往得到的答案都是“语文最好”。后来我实际了解了他做题的情况之后,我发现,其实他语文并不好。之所以他会觉得自己语文最好,是因为他觉得相对几个模块,语文没有题不会做。其实这并不代表语文就好。我打个比方,大部分人的语文错误率都是7个左右,而我虽然都会做,但是我每次都错10个;而数学大部分人都错7个,而我虽然做得也很艰难,但是基本上能保证只错5个。这样看起来,其实数学就比语文好。永远要记住,我们不是要达到分数线,我们是要考过别人,所以这个需要看别人的水平来衡量自己的水平,而不是自己的感受。

(一) 选词填空

1、前面我说过,语文有个最大的难处在于模棱两可。基本上我的思路是用数学的方式来推导出一个做语文的逻辑。什么意思呢,就是像我前面例举的那样,一道题,我不光光是看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而是从中推导出了“词义-有无暗示-靠语感”这样的一个思考顺序。这就好像是一个公式一样,一步一步的去推导一个答案。这样的推导本身就具有确定性,科学性,很大程度上能使你的选择更加靠谱。这样的复习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这样的公式推导得越多,你能够涵盖的题就越多,举一反三就是这么来的。

2、学会找关键词,比如“甚至”,“以至于”,“但是”等等,这些词语其实直接导致后半句的一个趋向,在一些时候,两个意思完全不相同的词语选项放进去好像都能说得通,但是这些词语就会决定应该选哪一个答案。其次,如果很难选,可以归纳一下这句话的意思,看他到底想说个什么意思。然后你就想,如果选A答案,换你来表述这个意思你会不会这么表述,为什么不会这么表述?所以说这个答案的问题在什么地方?这样就能比较容易去进行比较。

3、通常选词填空都会让选两个词。有的题会很贱,会故意把其中一个词设置得特别合适,但是后一个词却不那么合适。而另一个选项两个看起来都不是最好的,但是也说得过去。那这种需要多琢磨一下,通常这种题都选择后一种两个看起来都合适的。

4、有些词根本就不知道意思,或者对这个词的理解存在误区,这种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唯一的就是记下来,涨涨姿势,下次遇到记得就行了。

(二)言语理解

我觉得言语理解最大的障碍是——“精力集中”。因为很多时候如果走神,一道题题目又很长,晦涩难懂,最后翻来覆去读三遍,还是不得要领,最后就只能三短一长选最长这样去选一个,很浪费时间。避免这种情况当然最好的就是心无旁骛,如果做不到,那么就尝试去按照题目所描述的场景去想象,想象那个画面,这样就不容易走神,就不会眼睛在看题,而脑子想的是别的场景。这种方法在练习的时候就要学会去练,而且平时做卷子的时候如果状态有起伏,会遇到脑子很乱找不到状态的时候,这种时候千万别放弃想待会儿状态好一些再来做。这种状态下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学会调整心态。因为考场上未必就是你状态最好的时候,万一当时很浮躁怎么办?所以这种时候也是锻炼自己的一个好机会。

1、有的选项是这样的,它提到了很多题干中描述的事情,但是他望文生义了,或者画蛇添足了。这种选项说的事情有部分或者绝大部分是符合题干的,但是它有一部分却说了题干完全没提到的事情。这种选项是错误的,而且很有迷惑性。

2、和上面这种选项相反的是,有的选项属于以偏概全,别人的题干说了两层意思,但是它只说了一层意思。这种表述的意思不全,也不能选。

3、跟选词填空一样,要找关键词,要跳出来概括一下中心意思,看看他到底想说什么。尤其是那些表示转折、递进或者并列的词语,这些词语对于整段话意思和结构的理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如果出现“例如”“其中”这样的词,其实这个词后面的已经是在举例子,所以它的中心意思是在这个词前面的主旨句,那些扯到“例如”后面句子内容的选项,都是错的。

4、直接性。无论是言语理解或者申论的小题,需要的都是直接性,不需要你去延伸它的意思。比方说如果它说某某事情非常重要,而一个选项是说“如果不做某某事情就是不对的”,这种去引申或者反面描述的选项,往往是错的。这个道理和逻辑题里面那种加强或者削弱类型的题有相似之处,如果要加强一个观点,那么直接加强,比间接加强的加强效果更好。

5、如果两个选项很纠结,那么就不要再拘泥于题干的每个词句,而是总结一下整个段落的意思,然后想逐个去想着两个选项的意思,想,如果换我来表述这两个选项的意思,我会怎么去说,然后看这两种表述哪个和题干的表述更接近,那就是哪个选项。

6、有的选项说的每一个分句都是原文的原话,这种选项往往需要尤其警惕。因为很可能是断章取义出来的,实际原文根本不是想说这个意思。还有的也是引用原文,但是可能引用了5个分句,4个都符合原文,但是它偷梁换柱的改掉了其中一个分句的意思,这种也需要警惕。看起来最完美的往往暗藏杀机。

我觉得做语文不要光靠语感。有时候你的语感是错的。而语感的培养就是这样很明确的、很科学的培养起来的,你如果能像我说的那样按图索骥的一步一步的去思考每一道题,做多了之后形成的思维方式,我认为这才叫语感。因为我们已经告别高中多年,很多东西都退化了,我们需要用一种很科学的方式来把语感找回来。

还有,可能有人觉得我说得很抽象,不知道落实到题目上是个什么情况。如果你有这种感觉,你就需要在海量做题当中去体会。我只是把很多问题总结出来了而已,而且我总结的只是我经常犯的错误,你未必会犯。我说的只是一种复习方法,你也需要去总结你自己的一套做题心得,这个因人而异。因此,要总结出这样的一套一套的方法,需要海量的做题。同样道理,这样的海量做题才是有效率的。因为这样的总结不是针对某一道题的,而是针对某一类题的,这样做一个就能顶过去五个,头也就不疼了。

逻辑部分

(一)图形推理

我只说复习方法,不说具体的题。

首先我还是认为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

其次,你们可以去下载以前QZZN上有高人发过的一个NO.1行测学习方法,上面很认真的把各种类型的图形推理进行了整理,以及每种类型对应的思考方向。这样能够大大减少你走弯路的时间。比方说看到汉字,那么无非就是笔画、结构、开口等等,通过反复的练习来熟练掌握对应的方法,能解决大部分题。(以前很多人发站内信找我要这个NO.1学习方法,我换过一次电脑,已经找不到了,不过网上貌似可以搜得到)

第三,有的题目解题过程太过奇葩,一是逻辑很诡异,二是这样的解题方法不属于NO.1上提到的任何一种常规解法,三是这种解法很少遇到。那么遇到这样的题目你根本不用屌他,更不用去深究它。因为第一是很少遇到,时间成本不划算;第二是考试遇到的每一个题,我们都只能从常规解法入手,不可能去尝试那些奇葩解法,这样很容易陷进去,一味的尝试导致时间的浪费。

第四,我想单独说下那种折纸盒的题目。就是那种一个正方体拆开之后各个面上有不同的图案,然后问你哪个选项是折起来之后的样子。这种题压根儿就不用什么空间想象。很简单,你考试的时候带一块橡皮擦,长方体的。正方体6个面,你橡皮擦也6个面,你按照题干上的每个面的图形画在橡皮擦上,按照选项里面的摆放方式来摆放,如果三个面都符合那就是对的;如果只有两个面一样,第三个面不同,那就是错的。

(二)逻辑判断

虽然说逻辑判断部分有好几种类型的题。但是大致说起来,只有两种,我称之为需要看书的和不需要看书的。

所谓需要看书的,就是逻辑推理,里面的单言命题、联言命题、反命题、三段论等等。这类题更多的是偏数学思维,而且很多是需要你看了书上的公式,一步一步的推导。比方说三段论,就涉及大中小项,如果问你以下哪个选项的逻辑错误是不同的,这种就需要用三段论的定理来推导。这类题也是每次考试前我进行专项练习的一个必练的内容。具体内容你们可以自己买书来看,任何考公的书都有。如果觉得自己买的书上讲得太晦涩难懂,那可以在论坛上下载相关的资料,看看有没有一种讲法是你觉得可以更容易理解的。

而所谓不需要看书的,就是类似于概念、类比、加强减弱等等。这些题不太需要看书,自己读一下,想一想基本上就能做对。但是类比题要注意看清题目,因为很多题颠三倒四的把前后两个构成要件换来换去,这种题没有什么难度,唯一的是需要你做慢一点,仔细一点。而加强减弱类型的题目,需要你自己总结一些规律出来。比方说那种是最能加强的?直接加强的就比间接的要好;从内因去加强的就比从外因去加强的要好;削弱某个理论,直接质疑这个理论本身,要比举个例子来反驳要来得好;支持某个理论,举共性的例子又要比举单个个体的例子要好。等等。

其实还是那个道理,不要就一道题去总结,你总结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能解决一类题的。

数学部分

数学推理我想说的所有内容都和图形推理一样,就不说了,复习方式大概也差不多。我有朋友以前考前就花了功夫做了一大堆数学推理,结果11年上半年省考没有考数学推理。其实我估计就算是考了,他那样搞和没搞也是一回事儿。

说说数学运算。很多人看到数学头就大,做题基本靠蒙。其实数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一是分值很高,如果网上说的分值标准是正确的话,那数学运算应该是1分一个,是所有题里面单个分值最高的。你想想,如果你直接放弃,就算15个数学运算题,那你就相当于从85分开始做,而最近一两年行测又相对简单,80多分的都不在少数,你这样搞,相当于别的题全对都未必能考过别人。所以数学运算一定不能放弃。

但是数学如同浩瀚的大海,你永远复习不完。我的建议是,提高概率。基本上,如果你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那么能搞定一两个题;然后有几个类型考的概率很大:牛吃草问题、行程问题、时钟问题、三集合、抽屉原理、排列组合和概率、方阵。这几个考到的概率比较大。如果你觉得你数学很差,我觉得花上一个多月时间搞懂这几个类型还是比较现实的。另外还有些题什么都不复习也能做对,这样大概就搞定10来个题了,也差不多了,算中上了吧。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要复习某一个专题,就要达到至少80%的正确率,不然和不复习没什么区别。论坛上相关资料很多,习题也很多,复习过相关的公式之后,就需要大量的做题。

还有,自己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下各种题目的解法,甚至于一些比较冷门的公式。没事儿翻翻看,看多了自然就记住了。比方说像三集合,我就在不同的资料上看到过两种不同的公式,其实能运用于不同情况的三集合题目,你自己整理一下,能够扩大做对题目的范围。

所以说,复习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基本上,我手上各种资料,包括下载的,也包括我自己记录整理的,完全够得上搞一本自制的行测教科书了。

我最开始的时候讲过,数学其实最困难的不是对于公式的理解,也不是对于某个题目解法的理解,而是你凭什么看到这道题知道该这么做?除了总结类型,就是大量做题,尝试自己去突破瓶颈,这样才能提高。但是需要的时间很长,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考公需要花费三个月左右时间的原因,因为确实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这里,我推荐一下天字一号的60道数学题。上面的题目大多比较难。但是可以尝试着去做,其实大概难度就和国考差不多,而且题目很经典。都能自己做了,再做省考题就觉得小儿科了。

我还想说说对于“秒杀”的看法。首先我觉得秒杀的有些观点还是具有参考性的,比方说如果你实在是不知道怎么算,打算蒙一个答案,你可以看看题干中出现的数字是不是能找到一个最小公倍数。比方说所有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那么最后的答案很可能也会是3的倍数,这样能排除一些答案。还有就是,遇到应用题,你第一个反应应该是看看是不是能够用代入法把选项代进去看看,或者用特殊值法试试,能大大简化运算过程。再比如说,十字相乘是个很重要的内容,甚至在资料分析的时候都可能用到。

其次,我觉得秒杀的方法可以看看,但是不要痴迷于秒杀,因为不是所有题都能秒杀的,或者即使可以秒杀,你未必就能知道该怎么秒。而一味痴迷,只会让你在遇到一个题的时候千方百计想秒杀,结果徒劳无功,最后老老实实算发现其实挺简单,之前在那儿想办法秒杀只是在耽误时间,偷鸡不成蚀把米。

数学的资料我这儿倒是挺多。我就不发上来了,因为论坛上资料更多,而且好多我都没看过,加上我已经一年多没有考过试了,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资料。如果有需要,可以单独联系我,但是麻烦说清楚需要哪方面的资料,我不可能把所有的都发给你。

资料分析部分

好了,现在就是我认为最应该拿下的部分。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省考我的资料分析正确率都很高,2012年上半年我对完答案,一个都没错。我觉得你有什么理由去错?仅仅因为算起来麻烦?所以这个部分可能会是整个行测试卷里面提高最快的部分。

第一,因为计算量很大,所以有些惯常的计算应当烂熟于心,练得滚瓜烂熟。比方说今年GDP是100,比去年同比增长2.4%,问去年的GDP是多少。那应当根本不带任何考虑的直接用100000除以1024,哈哈,1024。如果这种还要想半天,那就说明练得不够。另外,在具体计算的时候,因为涉及的数字很大,有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是在列竖式计算的时候找商很麻烦,很容易大了1或者小了1,这就需要比较强的心算能力。说白了,就是练,练得算个东西都不带思考,但是仍然能保证正确。

因为我说了,你是要考过竞争对手。你凭什么考过人家?人家会算的你也会算,你赢过别人的就是你算得比别人又快又准。

第二,草稿一定要打工整。这个其实很重要,每次我计算资料分析,我一定会在草稿纸上专门找一块比较完整的大块的地方来打草稿。原因是不要把这样计算量大的草稿挤到和别的题一块儿,本来计算量就大,再凌乱一些,就很容易弄错。此外,你甚至可以把每个计算的结果标记上番号,因为后面有的题可能会用到,到时候就不用计算了。那种问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题,四个选项,每个选项都需要计算,但是正确的选项只有一个。那些不正确的选项,不要白算了,比方说选项A说某某市去年的GDP增长率是2.4%,但是你算出来是3.6%,那你应该把3.6%就写在旁边,因为很可能后面一个题会用到,你就不用再去算一遍。

第三,我觉得资料分析需要注意这几个事情:一是需要“扫盲”,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应该知道是怎么计算的,比方说什么叫增速、什么叫贡献等等,这些概念可以抄在你自己的笔记本上,复习之前翻一翻,还有比方说人家问“增加最快”的,那计算的一定是增长率最快的,而问“增长最多”的,一定是增长量最大的,等等;二是需要多做题来了解出题的方式,尤其是一些图表,千奇百怪,不按常理出牌;三是一定要反复核对你所找到的对应条件是不是解决问题的,不要找错地方,最可怜的情况是你哼哧哼哧算了10分钟,出来的结果和四个选项差了十万八千里;四是要有耐心,尤其是遇到那种问你“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或者错误的”,每个选项都得算一遍,我的建议是先算BC选项然后再算AD选项。

好了,大体上关于行测我想说的就这么多。如果你是希望我写的是一片类似于葵花宝典,盖世秘籍,那可能让你失望了。行测靠的是自己的总结、练习,不可能寄希望于某个高人直接把武功用真气传输给你,因为行测没有捷径,只有方法的提高和注意事项。

我觉得每次考试结束之后,最可怕的其实并不是你自己分数不高,而是你分数不高你还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每次考试完了之后,不要像高考完的学生一样觉得完成了毕生最大的目标,因为很可能以后你还会考。所以,考完之后,应当趁着还有印象,马上看看网上公布的那些题,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做错了,今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因为实际考试和平时的练习也不完全一样。

有人说考试最重要的是心态。其实我觉得不完全是。我觉得心态不是取决于你的复习的强度,不是说你成天埋头苦干就说明心态不好。心态源于你的实力,而你的实力源于你复习准备的过程和结果。

其实考试最重要的是“精力”,你需要在考试当天有一个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大脑。所以在考前要注意调节时间。首先是在考前大概一周到十天的时候,就需要严格按照考试的作息时间来复习,比方说上午9点到11点就做一做行测试卷,下午3点开始写一篇申论。如果你是工作族,那也得严格掐着时间来做。怎么忙里偷闲又还能掐着时间做呢?就是我前面说的,你需要记录你做题的时间,比方说你早上9点开始做一套行测,做到9点23分的时候你被叫去干活儿了,那你就在你做到的那个地方写一个“9:23”,10点32的时候你回来继续做,开始的时候你就写一个“10:32”,做完之后每一个部分用了多长时间仍然能够反映出来。

其次,调节你的作息。你必须保证考试头天晚上睡眠充足,而且考试当天又能够稍微起早一点,因为9点钟考试你8点半才起来,可能在考场上脑子还没足够清醒。比方说3号考试,我通常1号晚上会熬夜到很晚,然后又逼着自己2号早上7点过就起来,而且2号中午不睡午觉。这样2号你就会很困,早上9点过10点就能睡着了。然后第二天早上7点过起来一样觉得很清醒,神清气爽。起来之后泡一杯浓茶喝了,很浓的茶,不要喝太多水,怕考试时候想上厕所。

第三,在能打印准考证的时候,必须第一时间想尽各种办法在考场附近定好房子,甚至可以不惜专门跑到考场附近去订个宾馆。这个非常重要,有时候你头天知道考试地点,第二天去找房间就已经找不到了。我还见到过考试头天跑到考场附近找房子的,可能找到么?如果考试当天坐车去,我担心会影响我的状态,也怕路上遇到堵车等意外情况。

申论

申论

申论是我现在最想讲的一个部分,因为我从09年国考40分、省考56分,考到后来的61分,一直到12年上半年的省考66.5分,从未下降,稳步提高。从做申论完全没感觉到做完信心满满。我后来看了下各个地方12年上半年的申论,66.5虽然看起来不高,其实已经算蛮高了,基本上在每个市州都能排进前3%。而且这种提高绝对不是运气,而是有方法的。而且如果看我帖子的人是抱着来学习葵花宝典的心态的人,可能申论这个部分会比较对你胃口。

以前考试我基本上不复习申论。后来发现不复习也不行,也尝试了一些方法,但是总体来说效果不好。给我带来本质飞跃的是12年上半年的复习。11年下半年我报考了成都市财政局,那次我行测84.8申论61点几,没进面试。所以那次我很是认真的分析过我的成绩。当时虽然省考行测有人考了90多,但是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知道84.8就是我的实际水平了,如果让我考10次,可能有一次也能上90,但是那是运气,但是8次考到85左右我还有把握的。也就是说,我的行测已经到顶了,剩下的分数波动就是运气了。但是我离我的目标仍然有差距,那怎么办呢?就只能补申论了。所以去年上半年,我痛定思痛,决定要把申论搞起来。也正是因为这次补习申论,给我去年下半年考副科级带来了莫大的帮助,像我这样平时跟报表打交道,少有写公文的人,一次性就考上副科级了。

很多人的申论也是不怎么复习,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不知道方法。第二个是没有成就感,这个道理很像你写一篇作文,然后孤芳自赏,也没人能告诉你好还是不好。不像行测那样做完还能对对答案什么的。

下面,我就结合2011年下半年省考题目,关于流浪儿童的申论题,来谈一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小题部分

首先,一定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小题比大作文重要。

为什么?我们来看看给分的标准。小题的标准主要就是踩点和看你是否按照题目要求来作答。

而大作文的标准说起来复杂,但简单的说就是两个标准,一个是思想深刻,见解独到;另外一个就是有文采。大概的评分级别是这样的,如果两个条件兼备,那就是一类文;如果其中一项很突出,另外一项一般,就是二类;如果两项都很一般,就是三类;如果都很差,甚至跑题、反动那就是四类。因为公考是面向全社会的考试,所以什么人都有,就从思想深刻和有文采这两方面看,你都无法和那种政府办政研室那种成天写材料的人匹敌,一类文基本上是属于这类人的;二类文也是同样道理,因为我们很难就其中一个条件做到登峰造极;那剩下大部分人就是三类文了。而三类文的最高分国考是24分、省考是30分,其实就是总分的60%。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申论很难拉开差距的原因,因为大部分人都是三类文。

既然拉不开差距,你又得考过别人,那我们就来看看小题。小题是踩点的,有点就有分,只要你再符合字数要求、表述准确、条例清晰,分就比较全了。而且小题的答案就在材料当中,不需要你有什么知识储备,只需要你能发掘材料,能整合答案,表述出来,就OK了。所以,小题看似是主观题,但是实际上偏向于客观。如果你能拿到小题的80%的分数,按照省考的标准就是40分,大作文好好搞一搞,得到三类文的最高分也不是不可能,就有30分,这样你的申论就能拿到70分。我们可能没这么大的本事,但是稍微次一点,65分绝对能拿到。

好,下面我就结合真题详细的说一说如何复习这两个部分。

申论小题

小题分数的构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要点,二是条理,三是表述。所以除了看清楚问题问的是什么之外,还需要尤其注意题目下面的“题目要求”。

对于要点,其实就是考察你挖掘材料找要点的能力。找到要点之后需要罗列要点,整合要点。具体的待会儿说。

所谓条理,并不是说你把你找了8个要点,把这些要点按照某种顺序来罗列,而是你需要整合要点,最后以某种框架和结构来将这些要点表达出来。比方说8个要点,3个讲正面,5个讲反面,就需要归集这些要点,最终体现在答案上是正反两个大的方面。比方说你的8个要点,有2个是说经济上要倾斜、有3个是说人员素质要提高,有3个是说制度上要完善,那就按照这样的逻辑来整合,开头说一下“需要在经济上、素质上和制度上提高”,然后分别从这三个大的方面来陈述你的小要点,这样就形成一个总—分结构的框架。这个,才是所谓的“条理清晰”。这个非常重要,如果一个题20分,很可能结构分就是5分,如果没有条理框架,5分直接扣掉。知道为什么自己分数不高了吧。

所谓表述准确,其实体现在答案上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尽可能的保留材料原话中的重点词句。以前有人说申论抄材料得分比自己写得还高,这个说法不准确,但是有道理,因为材料的表述本身就很准确,你不保留那些表述你自己去转述什么?转述得又不准确,分拿不到或者拿不全,那当然分数不高。当然我说的抄材料不是瞎JB抄,首要的是你需要提炼出要点。

还有就是字数限制。通常一个题的字数是不超过规定字数的5%,如果少于这个字数,就不扣分,多了就要扣。比方说一道题规定200字以内,那如果你写210字以内,应该是不会扣分的。有人说这个对我来说完全不是问题,因为我从来不会超过规定字数,那我告诉你,这样更惨,因为如果字数都达不到,那你绝对要点不全,要点全了从来都是需要头痛如何删减字数。还有,一定要注意,标点符号要占一个空,否则都这么搞,一道题最多会被扣掉2分,不要为了节约字数把标点和字挤在一个空格内。

小题要打草稿。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打草稿,觉得尼玛好几百字我还得打草稿那得耽误多少时间。其实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打草稿和不打草稿相比,你只是多誊抄了那么一遍,不信你试试,一道题就算500字,顶多多花5分钟。但是打草稿有很多好处,比方说你可以计算和调整字数,可以规范表述,也能让卷面更加整洁。虽然小题貌似对卷面没有要求,但是你在答题纸上改来改去,看着一塌糊涂,要点也不好找,很容易因此失分。

这里我引用一下申论流浪儿童的第一、二题相关材料和题目,实战讲解一下。

2.民政部某负责人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总理已经责成民政部抓紧研究流浪儿童救助问题,“严厉打拐”已被写入“十二五”规划草案。民政部将通过源头治理、立法保护、分类施策、完善设施、社会动员参与等“五拳”打拐,保护救助流浪儿童。

该负责人介绍说,民政部将依靠乡镇、街道、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加强对这些孩子家庭的社会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对不履行监护责任的父母,必要时依法停止或转移监护权,以保障儿童权益。民政部目前已经确定一些流浪儿童的主要流出地区,并进行警示。如果这些地区工作不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将实行一票否决,相关责任人将被追责。民政部还将选择人口大县和流浪儿童较集中的地方,建设一批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目前全国未保中心(有的城市“救助站”和“未保中心”是同一机构)已达1400家。民政部还将加快完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条例》草案,争取尽快列入立法计划。此外,民政部还将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鼓励社会资本、民间团体、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发挥积极作用。

3.“叔叔阿姨,行行好吧!”在地铁、火车站等人流聚 集地区,常常会出现流浪乞讨儿童的身影。除了一些肢体残疾的孩子由大人带着乞讨外,还有一些身体健全的孩子,也伸着双手向人民乞讨。2010年2月10日,8名在海南省三亚市第一市场行乞的河南籍儿童被警方发现后带至三亚市救助管理处。经调查,这8名乞讨儿童均来自河南周口市,其中7名来自周口市太康县张集镇,他们均有父母以口头或书面协议出租给杂耍老板,不是被拐骗或拐卖的。贫穷是这些孩子家庭一个共同的特征。9岁的曹宇家徒四壁,父母在外打工未归,曹宇4岁时就被杂耍老板带出去了,几年下来已经赚了两三万元。10岁的张卫兵姊妹4个,父亲患糖尿病,继母患精神病,他们小小年纪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2008年,一男子在深圳抱走了湖北人彭高峰3岁半的儿子彭文乐,令这位父亲撕心裂肺。近年来,国内掀起了打拐热潮,已解救了几千名儿童,移交民政部门数百人。但小文乐一直没有下落。2011年春节,一位回乡探亲的大学生,发现村里一个小男孩与网上疯传的小文乐照片极像,他迅速通过寻亲网站传递消息。最后,在警方的帮助下,彭高峰终于找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儿子。苦盼已久的奇迹终于在全国网友的接力寻人中诞生了。

4.2011年春节期间,中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发出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号召网民随时拍摄流浪儿童照片并挂在微博上。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信息,解救被拐卖儿童。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舆论传播力量,“微博打拐”遂成为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各地公安、民政部门陆续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的犯罪行为。最近,张家口市公安部门会同民政等部门,开展对街面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清理救助。该市公安部门决定,今后在受理处置此类案件时,将对拐卖、拐骗、组织、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的,予以严厉打击。对亲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的,将予以训诫、警告,交有关部门加强教育管理,情节严重的,将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将坚决依法查处。对来历不明的流浪乞讨未成年人将一律交由技术部门采集DNA样本。

5.有关“微博打拐”活动的部分观点摘录。

观点A:拐卖和乞讨是两件事,拐卖是因缺乏子嗣,乞讨是因谋生乏术。拐卖儿童然后弄残疾再送去乞讨,无论从风险还是成本的角度计算,都只会是小概率事件。为了这一小批人,要全国网友大行动,拍摄乞讨儿童照片上传,帮助失去孩子的父母找回子女未免小题大做。于是,已经发生了乞丐父子被强制送去验血,仅仅是因为某个人觉得小乞丐长得像他的儿子,还有那么多人为此叫好,认为行动胜于言辞。那么,有可能在任何一个良善的借口之下,人们就可以对弱势人群为所欲为。

观点B:现在的一个问题是,浩大声势中,很多人误以为乞讨儿童大都是被拐卖的,对发现并解救被拐卖儿童充满信心,但实际上,被拐卖儿童主要是卖给需要的家庭,乞讨的很少,从中找被拐卖儿童好像找错了方向。彭文乐也是被拐卖后卖给了偏僻的乡村,而不是被胁迫乞讨。

观点C:儿童乞讨的现象及背后的整个链条,其发生根源是底层的贫困。出租儿女、卖儿卖女迫于贫困,组织或者强迫儿童乞讨的那些人,未尝不是贫困的一员。法律的正义和道德的谴责,都是必要的,但对贫困的思考同样不应被遮蔽。成功、繁荣和富裕在今天获得了足够尊崇的地位,但另一方面,贫困往往不被接受和容忍。在社会层面,比如禁止或限制乞讨、打击或清理小摊小贩等,使贫困逐渐受到系统性的排挤,底层贫困者维持生计、改善生活的愿望和方式在保护城市形象、维护城市秩序等诸多似乎更坚硬的理由面前显得羸弱不堪。

观点D:乞讨儿童的问题,不仅仅限于“打拐”,正如有些人所提出的,有些父母确实因生活所迫,带着孩子上街乞讨。如果说拐卖儿童是法律监护的缺位,那么父母带着孩子乞讨所折射出的却是儿童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在儿童权利保障这个重大命题面前,这样一场网民自发的救护行动到底能够走多远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公众的参与固然重要,但是要真正解决童乞这一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得依赖政府和社会建立长期救助机制。把儿童的权利救济和福利保障放到民生的高度,只有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那些不幸儿童的命运才能够得到改变。

6.针对“乞讨儿童”是否是“被拐儿童”,是“因为生计乞讨”还是“被拐后充当工具”,组织者是拐童嫌犯还是孩子父母等等一系列一时难以鉴别的难题,法律界等专业人士呼吁,发现乞讨儿童后,最重要的是拨打110报警,请公安部门进一步侦查询问。拨打110既符合正当维@权的程序,也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应看到,“微博打拐”只是全社会治理拐卖儿童问题的一部分,打拐工作任重道远。近年来,有关部门的打拐活动一直在进行。2010年4月,公安部宣布启动全国第五次打拐专项行动,先后三批次发出A级通缉令通缉重大拐卖儿童犯罪嫌疑人30名,解救被拐儿童6785人。目前,公安部已建立全国打拐DNA信息库,用高科技手段解救被拐儿童。截止2010年11月11日,已经有876个孩子通过数据库找到了父母。

重拳打击之下,为什么违法犯罪还是屡禁不止?公安部打拐办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拐卖儿童屡打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犯罪分子能够获得暴利。犯罪分子主要通过拐骗方式获得小孩,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在拐入地,通常一个男孩能卖到四五万元,女孩能卖到两三万元的高价,也就是说,利益链条的滋生蔓延,违法成本和回报严重不成比例,是拐卖儿童犯罪之所以猖獗的症结所在。尽管我国从《刑法》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再到相关部门的通知通告,不乏涉及“打拐”的明确规定,但如何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提高处罚和量刑标准,大幅度增加拐卖儿童犯罪的成本,使其成为犯罪分子不敢触碰的“高压线”,还需在法制建设和执行上有更大的力度。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L认为,面对流浪儿童,除了公权力救济,作为“有益补充”的私力救济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当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行乞问题。但是现实中,公安机关主导的“打拐”持续多年,成效仍不理想。这是因为,公安机关发起的“打拐”,仍然停留在“末端治理”层面。L认为,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须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中,最为急迫的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尤其是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同时政府还必须加大对义务教育与就业培训的投入。

8.2004年,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经市编办批准,正式成为全额拨款的正处级事业单位。据该中心杜主任介绍,他们救助的儿童约70%是乞讨儿童,10%是盲目进京打工的,10%是由于身体、智力有缺陷而被抛弃的;10%则是和家里怄气临时出走的。

杜主任表示,由于中心的软、硬件设施功能还达不到要求,有一部分智障孩子进不来。目前这些孩子被安置在北郊的一家托管医院。“其实这类孩子属于救助的范围,但我们目前的能力确实达不到。”

杜主任给记者讲了两件事情:去年,吉林一个离家出走的女孩被长春救助站发现。女孩对工作人员说,自己是北京怀柔人,被拐卖到了东北。长春警方立即与北京怀柔警方核实,但查来查去没有结果。后来,长春救助站在当地发出一个寻亲公告,女孩的父亲看到公告后来到救助站。这时,救助站工作人员才知道,她家就在长春附近,这个女孩一直在编故事、说谎话。

另一件是一个叫王迈的14岁聋哑女孩,上学途中被拐骗,在翠微大厦偷包当场被抓。因为她是未成年人,被送到救助站。“聋哑孩子本来就倔强,她不愿待在救助站里,晚上一直哭喊,还用头撞墙,闹得整个屋子的孩子都不能休息。折腾一个星期,有一天上厕所时她翻@墙跑了,后来又被巡警送了回来。”为了能弄清这个孩子的家庭住址,救助站专门从北京聋哑协会请人与小女孩交流,但也没打听出孩子的家庭住址。她只知道爸爸的名字,住在渠县。但不知道自己是哪个省的。救助站根据这条线索在全国找渠县,最后找到四川渠县的公安机关,排查了几个同名同姓的人后,才找到女孩的父亲。

流浪儿童被救助后,对他们应进行怎样的教育?北京市救助管理事务中心李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未成年人的救助尚属于新的工作领域,一切规律性的工作都正在摸索中,目前,他们对受助的儿童主要进行心理矫正,同时尽可能使其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

9.苏州市救助管理站朱站长说,由于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异、父母被判刑,或是隔代教养等原因,不少流浪儿童从小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少关爱,性格悲观冷漠、孤僻。在接受救助后,有的不愿重返家庭,有的则经常哭闹或损坏公共物品,这耗费了工作人员很多的精力,给开展新的救助工作增加了难度。朱站长指出,多数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要依照《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相关《实施细则》给流浪未成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如住所、食物、医疗等,以生活救助、物质救助为主。

他强调,救助保护中心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的非正规教育,往往忽视未成年人年龄的阶段性特征,极大地限制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流浪未成年人群体的认知结构、辨认能力和生活经历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课程,开展针对性教育。

朱站长还说,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是新设立的机构,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可以说是一项新的工作,工作理念与具体实践不同于收容遣送时期,但一些老员工思想停留于收容遣送时期,仍按原有工作方式行事,缺乏对救助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与钻研,对流浪未成年人尤其是痴、呆、傻未成年人有厌恶、嫌弃情绪。在部分地区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与岗位职责匹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学专业、法律专业、心理专业、网络信息专业等人才资源不足。救助保护中心的长效学习机制和科学的岗位考核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10.2011年5月1日出版的第9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yongkang的重要讲话。他说,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社会管理理念。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在总结我国社会管理经验、借鉴国外有益成果的基础上,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第1题:1.结合给定资料,谈谈“微博打拐”活动的积极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20分)

要求:表达准确,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不超过200字。

第2题:2.针对给定资料8、9所反映的问题,请你就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如何更好地开展救助保护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30分)

要求:问题定位准确,措施具体可行;不超过500字。

中间还有部分材料,我个人认为和题目关系不大,所以就省去没贴上来。

第一,读材料

有的培训机构说拿到材料需要先略读一遍,还要归纳段落大意。其实我个人认为没什么必要。先略读确实有很多好处,比方说对于整个材料有个大致的印象。但是至少对于我而言,我尝试过去略读和归纳,但是总体感觉是由于目的性不明确,所以读完之后啥作用都没有,读完就忘了。所以通常我的方式是,比方说第一题,没有明确说结合那几段材料,所以先快速的扫一扫,定下一个范围,比方说这篇申论里面讲到“微博打拐”的内容大概是在材料4和5。然后你再看看4和5前后有没有相关的内容,比方说材料3里面开始讲到依靠网络来找回被拐儿童,材料6里面稍微提到了一点微博打拐,所以这些内容也应该拿进来。做完之后,再扫一扫其他的材料,看有没有可能会对你这道题有一些补充要点。

其实这样做,也相当于作了一遍略读,只是目的性更明确,有用我就停下来认真看看,没用就直接不管。我个人感觉是这样,这个因人而异吧。

此外,一定要关注材料当中的“权威论述”,所谓权威论述就是材料中领导人的讲话或者引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报告的内容等等。我个人理解的权威表述有两个作用:

第一种是奠定整个材料的主旨、基调,甚至成为一些题目判断的依据。比如,2009年的国考,第二题,地市级的,问道:“给定材料11中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认为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在材料11当中,对于提高粮价的好处侃侃而谈,你说他有道理,也能说很多理由,你说没有道理,也可以说很多。那么怎么来确定这个基调呢?其实就是材料1当中胡core总书记的一句话:“他出,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这就是定的基调,发展粮食产量靠的就这是这两个方面,而不是提高粮食价格。

第二种是可以规范你的表述。比方说流浪儿童第二题对于救助中心工作的可行性建议,可以参考材料2中民政部领导说的话“源头治理”“分类施策”“完善设施”“社会动员”,也可以引用最后周yongkang讲话中的“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这些表述很权威、很准确,能在答案中用到这些关键词句,比你在那儿口干舌燥的描述一堆要有用得多。

第二,找要点

前面我说了,找要点不仅仅是找规定或者涉及到的材料,有时候其他部分的材料仍然可以对这道题目补充一些要点进来。比方说第二题里面的可行性建议,我们不就从材料1和材料10找到了权威论述能够补充进要点的么。

找要点是个技术活儿,需要练,需要练习如何挖掘要点。如果问“存在的问题”,那么除了直接能够看出的问题,还可以从对策来推问题,从意义来推问题;也可以从别的国家的先进经验来反推本国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从别人的问题来看自己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这样就能够大大的丰富自己的要点。还要注意有时候一些句子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表面上没有说任何问题,但是一些词句带有一些倾向性,你就应该多读以下,为什么他要这么来表述这个事情?比如,在流浪儿童的材料6里面,有一句话是说“微博打拐只是全社会治理拐卖儿童问题的一部分”,为什么它用了“只是”?那就说明微博打拐的问题在于这种手段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而不是打拐的根本性或者关键性的手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在确定我们要找要点的范围之后,就需要逐字逐句的寻找蛛丝马迹,来寻找要点。找到了之后,划下来,而且标记好,比方说如果是问题,先划下来,然后在旁边标记一个W1,或者Q1、P1都行。这个随便你用什么字母,自己明白就行。遇到对策就标记个D1或者C1,遇到意义就标记个Y,等等。遇到有些要点是深挖出来的,待会儿回头可能就想不起来刚才总结的是个什么要点,可以用几个字简单注释一下。这样的好处是等到你把相关材料读完,有几个要点,都是些什么要点,一目了然。通常,一个小问至少有7个要点以上,如果达不到,说明要点可能不全。

实际操作一下,来看看材料3到6,来找一下问题1的要点(有些不涉及的材料我就不贴上来的,只贴有用的)。问题1问的是:结合给定资料,谈谈“微博打拐”活动的积极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题目要求的是积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是两个问题,又要找意义,也要找问题。做题的时候需要划一下,明确是两个问题,有时候考试时间紧或者太紧张,容易漏掉一个问题。

*******************************************************************************

材料3:2011年春节,一位回乡探亲的大学生,发现村里一个小男孩与网上疯传的小文乐照片极像,他迅速通过寻亲网站传递消息。最后,在警方的帮助下,彭高峰终于找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儿子。苦盼已久的奇迹终于在全国网友的接力寻人中诞生了。

这段话虽然不涉及“微博打拐”,但是已经开始利用网络来打拐,所以可能就有内容是值得借鉴的,可以提炼要点。

Y1:“他迅速通过寻亲网站传递消息”,说明这种方式信息传播速度快;

Y2:“最后,在警方的帮助下,彭高峰终于找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儿子。”是不是说明这种方式有效果:;

Y3:“苦盼已久的奇迹终于在全国网友的接力寻人中诞生了”这句话里说了“全国网友”“接力寻人”,说明可以扩大影响范围,广泛发动群众(Y3)。

材料4:2011年春节期间,中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发出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号召网民随时拍摄流浪儿童照片并挂在微博上。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信息,解救被拐卖儿童。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舆论传播力量,“微博打拐”遂成为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各地公安、民政部门陆续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的犯罪行为。

Y4:于建嵘教授发出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号召网民随时拍摄流浪儿童照片并挂在微博上。—— 说明微博打拐的意义在于能随时随地随手收集信息,很方便。

Y5: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信息,解救被拐卖儿童。——说明能为热心人士建议一个公共的平台来传递信息。

Y6: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舆论传播力量,“微博打拐”遂成为一起非常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要点就是那句话:能“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引发关注。这种时候材料本身就有话能非常好的概括要点,你就别用自己的话说了,说了还没人家说得好,有标准的表述就直接用,没有就把关键词糅起来形成一个句子,表述就很准确了。

Y7: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各地公安、民政部门陆续采取措施,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的犯罪行为。——说明能推动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材料5:观点A:拐卖和乞讨是两件事,拐卖是因缺乏子嗣,乞讨是因谋生乏术。拐卖儿童然后弄残疾再送去乞讨,无论从风险还是成本的角度计算,都只会是小概率事件。为了这一小批人,要全国网友大行动,拍摄乞讨儿童照片上传,帮助失去孩子的父母找回子女未免小题大做。于是,已经发生了乞丐父子被强制送去验血,仅仅是因为某个人觉得小乞丐长得像他的儿子,还有那么多人为此叫好,认为行动胜于言辞。那么,有可能在任何一个良善的借口之下,人们就可以对弱势人群为所欲为。

这段话其实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拐卖和乞讨不是一回事,这样大张旗鼓的冲着乞讨儿童去打拐显得小题大做;第二层是说这样会让人们对弱势群体为所欲为。所以,我们能提炼的要点就是:

W1:拐卖概率小,这样过于小题大做;

W2:可能导致对弱势人群的为所欲为。也可以表述为“可能会侵犯弱势人群的合法权益”。如果你觉得你表述不出来这个句子,那就将就原文。

观点B:现在的一个问题是,浩大声势中,很多人误以为乞讨儿童大都是被拐卖的,对发现并解救被拐卖儿童充满信心,但实际上,被拐卖儿童主要是卖给需要的家庭,乞讨的很少,从中找被拐卖儿童好像找错了方向。彭文乐也是被拐卖后卖给了偏僻的乡村,而不是被胁迫乞讨。

W3:可能导致方向性错误。

观点C:儿童乞讨的现象及背后的整个链条,其发生根源是底层的贫困。出租儿女、卖儿卖女迫于贫困,组织或者强迫儿童乞讨的那些人,未尝不是贫困的一员。法律的正义和道德的谴责,都是必要的,但对贫困的思考同样不应被遮蔽。成功、繁荣和富裕在今天获得了足够尊崇的地位,但另一方面,贫困往往不被接受和容忍。在社会层面,比如禁止或限制乞讨、打击或清理小摊小贩等,使贫困逐渐受到系统性的排挤,底层贫困者维持生计、改善生活的愿望和方式在保护城市形象、维护城市秩序等诸多似乎更坚硬的理由面前显得羸弱不堪。

这段话表面上没有在说微博打拐。但是我们看看他是说的什么意思。大概说了两个意思,一层是说儿童乞讨的根源在于贫困;第二层是说另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贫困人群的地位受到排挤。

我刚刚说了,要学会去挖掘要点。那既然乞讨儿童的根源在于贫困的现实和贫困的地位,那是不是能反过来说明,微博打拐这种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乞讨流浪儿童的现状?这个就是从别人的优点来反推自己的问题。所以,能提炼要点:

W4: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流浪儿童产生的根源,治标不治本。

观点D:乞讨儿童的问题,不仅仅限于“打拐”,正如有些人所提出的,有些父母确实因生活所迫,带着孩子上街乞讨。如果说拐卖儿童是法律监护的缺位,那么父母带着孩子乞讨所折射出的却是儿童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在儿童权利保障这个重大命题面前,这样一场网民自发的救护行动到底能够走多远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公众的参与固然重要,但是要真正解决童乞这一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得依赖政府和社会建立长期救助机制。把儿童的权利救济和福利保障放到民生的高度,只有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那些不幸儿童的命运才能够得到改变。

W5:“如果说拐卖儿童是法律监护的缺位”“那么父母带着孩子乞讨所折射出的却是儿童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得依赖政府和社会建立长期救助机制”——这些说明同一个问题,就是法律、制度和保障问题,跟W4同样道理,就是微博打拐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些方面缺失的问题。

W6:这样一场网民自发的救护行动到底能够走多远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注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自发的”,一个是“能够走多远”,意思就是微博打拐具有自发性和不具有可持续性。

Y8:公众的参与固然重要——可能很多人会漏掉这个,这句话在承认公众的参与,那么说明微博打拐可以广泛发动公众的参与。可能有人觉得这个要点和前面Y3是一个要点,但是别因为这个原因就漏过去,既然是个要点,你就先标记出来,待会儿整合的时候再说。

Y9:只有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那些不幸儿童的命运才能够得到改变——这句话可能也容易漏掉。看到“只有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你就应该想,微博打拐是不是社会方面的参与?所以,微博打拐的意义在于,它是社会参与打拐的一个表现形式。

材料6.针对“乞讨儿童”是否是“被拐儿童”,是“因为生计乞讨”还是“被拐后充当工具”,组织者是拐童嫌犯还是孩子父母等等一系列一时难以鉴别的难题,法律界等专业人士呼吁,发现乞讨儿童后,最重要的是拨打110报警,请公安部门进一步侦查询问。拨打110既符合正当维@权的程序,也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应看到,“微博打拐”只是全社会治理拐卖儿童问题的一部分,打拐工作任重道远。

W7:拨打110既符合正当维@权的程序,也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从别人的优点推自己的缺点。既然拨打110才符合正当维@权程序,也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那么可以反推,微博打拐的问题在于它可能不符合正当的维@权程序,也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W8:“微博打拐”只是全社会治理拐卖儿童问题的一部分,打拐工作任重道远——这句话直接说了微博打拐的局限性,只是一个部分,任重道远。

尽管我国从《刑法》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再到相关部门的通知通告,不乏涉及“打拐”的明确规定,但如何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提高处罚和量刑标准,大幅度增加拐卖儿童犯罪的成本,使其成为犯罪分子不敢触碰的“高压线”,还需在法制建设和执行上有更大的力度。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L认为,面对流浪儿童,除了公权力救济,作为“有益补充”的私力救济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当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行乞问题。但是现实中,公安机关主导的“打拐”持续多年,成效仍不理想。这是因为,公安机关发起的“打拐”,仍然停留在“末端治理”层面。L认为,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须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中,最为急迫的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尤其是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同时政府还必须加大对义务教育与就业培训的投入。

Y10: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L认为,面对流浪儿童,除了公权力救济,作为“有益补充”的私力救济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句话说白了意思就是:私力救济是公权力救济的有益补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那微博打拐是不是私力救济?那当然是,所以这个也就是微博打拐的意义。

W9:L认为,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须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是那个道理,要从源头上解决就必须建立保障体系,所以说明微博打拐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

二、罗列要点和整合要点。

好了,在费尽千辛万苦睁大眼睛找到了要点之后,把要点罗列在草稿上。

意义有:

Y1:信息传播速度快;

Y2:有效果:;

Y3:可以扩大影响范围,广泛发动群众。

Y4:能随时随地随手收集信息,很方便。

Y5:能为热心人士建议一个公共的平台来传递信息。

Y6:能“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引发关注。

Y7:能推动相关部门采取措施。

Y8:可以广泛发动公众的参与。

Y9:它是社会参与打拐的一个表现形式。

Y10:作为私力救济的微博打拐是公权力救济的有益补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问题有:

W1:拐卖概率小,这样过于小题大做;

W2:可能导致对弱势人群的为所欲为。

W3:可能导致方向性错误。

W4: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流浪儿童产生的贫困根源,治标不治本。

W5:不能从法律、制度和保障问题解决根本问题。

W6:具有自发性和不具有可持续性。

W7:可能不符合正当的维@权程序,也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W8:微博打拐有局限性,只是治理拐卖的一个部分,任重道远。

W9: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社会保障的问题。

这样罗列之后,我们的要点就很清楚了。接下来就是归集和整合要点。

归集和整合要点,其实就是按照某种逻辑将这些要点整合成一个一个大的方面,同时将一些重复的要点归纳成一点。之所以我在找要点的时候,我说有的要点虽然重复了,但是要标记出来,是因为有些重复的要点可以相互补充,比方说W5和W9,就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有的要点表述不同,你会发现后面一个表述得会比前面一个要好,我就用后面一种表述方式。

这种整合言之成理即可,只要你能说明白为什么要整合在一起,就OK了。这个过程其实也很头疼,你需要把有的看似相关的要点整合在一起,但是真等你整合到一块儿,你又发现貌似我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把这几个要点放一块儿的原因。这种时候的经验就是,先解决简单的,然后解决复杂的。比方说微博打拐的问题,很明显W4、W5、W9这三个可以整合在一块儿,因为它们都是在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属于同一类要点。剩下的再慢慢解决。而且,整合的时候,一定要先将这个整合的理由作为一个中心句明确的写下来,否则你在整合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的要点你感觉是能归纳在一起的,但是等你形成文字的时候,你会发现根本没有办法将这几个要点概括起来。

好,先看微博打拐的意义。

从技术层面来看,它的特殊意义在于: Y1:信息传播速度快;Y2:有效果:;Y4:能随时随地随手收集信息,很方便。

从与社会的互动角度来看,意义在于:Y3:可以扩大影响范围,广泛发动群众。Y6:能“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引发关注。Y8:可以广泛发动公众的参与。Y9:它是社会参与打拐的一个表现形式。

从与政府的补充角度来看,意义在于:Y5:能为热心人士建议一个公共的平台来传递信息。Y7:能推动相关部门采取措施。Y10:作为私力救济的微博打拐是公权力救济的有益补充,具有强大的影响。

在归集的时候纳入一个划掉一个,这样保证不漏掉要点。还有,在纸上打草稿的时候就不用我这么麻烦了,在归集的时候没必要写内容,因为内容我已经罗列出来了。直接:“技术层面,124;社会互动,3689;政府补充:5、7、10”这样就行了。

微博打拐的问题。

从解决源头问题来看,问题在于:W4: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流浪儿童产生的贫困根源,治标不治本。W5:不能从法律、制度和保障问题解决根本问题。W9: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社会保障的问题。

从方向性来看,问题在于:W1:拐卖概率小,这样过于小题大做;W3:可能导致方向性错误。W8:微博打拐有局限性,只是治理拐卖的一个部分。

从副作用或者隐患来看,问题在于:W2:可能导致对弱势人群的为所欲为;W6:具有自发性和不具有可持续性。W7:可能不符合正当的维@权程序,也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三、形成文字和调整语句

首先要在草稿上形成文字,这样便于调整。调整结束后就直接誊抄在答题纸上。

形成的文字的基本样式,我举个例子:在方向性上存在问题:XXXXX;XXXXX;XXXXXX。

意思就是,先将我们整合起来的理由写成一个中心句,然后冒号;后面就将整合在这个大点中的各个小要点写进去,并以分号隔开。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第一,所有的小要点都经过了整合加工,而且答题方式有一个“总——分“的框架在里面,显得有条理;第二,我们并没有用“1、XXXXXXX;2、XXXXXXX;3xxxxxxxx”这样的方式来表述每一个小要点,而是形成了一段完整的文字,这样能显得我们的表述语言很流畅;第三,每一个小要点都以分号隔开,便于阅卷人能方便的找到我们的每一个要点,因为申论小题最终是踩点得分的。

在形成文字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地方:1、能简化的表述就尽量简化,因为字数往往会超出限制;2、能将一些要点糅合成一个要点的,就糅合起来,也能够节省字数;3、在放置小要点顺序的时候有一些讲究,需要把最重要的要点放在前面,没那么重要的,甚至认为可有可无的放在最后。4、如果字数允许,那么凡是能写进去的要点就写进去,因为没人知道这个要点是不是会得分;如果字数不允许,在简化表述或者糅合要点字数都还超出之后,可有可无的要点就直接删去。5、能直接用材料的表述,就直接用;不能或者原话太长,就保留关键词;如果没有关键词,才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这样才能做到表述准确。

现在我尝试将第一题形成文字:

意义有:技术层面:信息传播快;效果好;随时随地传递信息,方便。社会层面:是社会参与打拐的体现;能广泛发动群众;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政府层面:提供打拐公共平台;推动各部门采取措施;是公权力救济的有益补充,影响大。

问题有: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既不能改变贫困的现状和贫困者地位,也不能改变法律、制度和保障方面的缺失。方向上有误:可能会误导群众,偏离打拐的方向;小题大做,成本和风险过高;这种方式自身作用有局限性。可能带来负面作用:可能侵犯弱势人群合法权益;不符合正当维@权程序,导致不必要麻烦;具有自发性和不可持续性。

好了,写完一数,256字,超了。就想办法简化。

意义:技术上:信息传播快且方便,随时随地传播;效果好。社会层面: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是社会参与打拐的体现。政府层面:提供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各部门采取措施;是公权力救济有益补充。问题:根本上:不能改变贫困现状、贫困者地位和法律、制度、保障等缺失。方向上:误导群众,偏离方向;小题大做;有局限性,作用小。副作用上:侵犯弱势人群合法权益;不符合正当程序,带来不必要麻烦;自发性和不可持续性。

这样调整之后,203个字,就差不多,可以誊抄了。其实就是进一步简化字数,糅合要点。

第二大题大家可以自己做一下。这里我只是想提示一下,第二题的“题目要求”:问题定位准确,措施具体可行。什么叫“问题定位准确”?说白了,意思就是让你除了对于救助中心提出可行性建议之外,还需要首先提出救助中心工作的缺点、问题。如果你不注意这个事儿,大概一半的分数又没了。这样的提法在近几年的省考常常出现,看问题,只问了一个问题;但是看问题要求,发现其实是两个问题。

在提出了问题之后,可以提一行,写建议,建议的开头说一句“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显得比较有针对性。建议的要点一是从材料中来找,二是根据你提出的问题来提出建议。

对于小题,我推荐一个网站,91@up。我个人觉得上面的答案很规范,基本上是从材料里面来的。在准备小题的时候,自己先写,写完看看别人的答案,和自己的有什么区别,是不是漏了要点,别人的表述比自己的好在什么地方,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可以不断提高。

申论大作文

大作文从文体来看,分两种,一种是策论文,一种是政论文。策论文偏重于对策,政论文偏重于议论。但是无论策论文还是政论文,对策和议论都缺一不可。大部分人写的都是策论文,但其实政论文更容易得高分。至于政论文怎么写,我就不好在这里说了,原因比较简单,因为我也去找人给我培训过政论文,这些东西是人家吃饭的家伙,我不好在这里写。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多去找找资料,自己琢磨一下。总之,政论文的中心思路是,第一要结合很多理论,第二又要在论述这些理论的时候落到实处。所以一是要学习各种例如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理论,又要学习很多论述的方法,使论述有科学性,有说服力。

从文章的结构来看,文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三段论,一种是两段论,也有人将两段论叫做“起承反合”。大部分人写的都是三段论,其实起承反合要好得多。所谓三段论,举个例子,比如2012年上半年考试,大作文题目是结合材料6“我们只有认真了解天空才能扎根大地。我们只有认真了解地球才能使生命扎根于地球,我们只有认真了解了生命才能扎根生命”,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参考给定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大部分人写的无非就是:开头——要加强法律完善——要加强宣传教育——要加强动物市场的管理——结尾。

三段论的弊端在于,这样的结构已经被写滥了,人人都这么写;另外,“法律完善”“宣传教育”“市场管理”这三个方面其实没有在文章当中体现出任何联系,我随便换一个“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你觉得有什么变化?没有变化,因为各个段落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可以随意换顺序,也可以用其他的要点来替换。

我说一下保护动物的大作文我是怎么写的。

开头,引入话题。

第二段,完善法律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第三段,加强教育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第四段,开头我写了这样一句话“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这句话就很好的把前面完善法律和加强教育结合起来了,点明了二者的关系,也点明了为什么我只写了这两段。然后后面就主要写要保护动物,需要将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人们素质的教化相结合。

这篇文章大致算是一片政论文,两段议论一段对策。这样的好处是什么?我认为最大的好处就是条理很清楚,而且每个部分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就好像阴和阳是互为一体的一样,是不可分给也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在三段论当中,也有这两个要点,为什么到了起承反合式的写法里面,就变得不可分割不可替代了呢?原因就是第四段开头那句话,就是这句话将两个要点紧紧结合在了一起。

所以,这样的写法难点在于你首先要找到阴阳两极,然后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将这两极紧密结合起来的那一句话。如果能找到,这句话绝对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阴阳两极很容易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这两极是互相矛盾的两方,比方说提高出租车价格,一方面是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宰客、拒载等问题;另一方面又会导致增加市民出行的负担。最后结合起来说,就是要科学论证,合理定价,使服务提高了,又能使市民能够承受。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两个方面是互补的,比方说上面那个法律和教化,就是两个互补的。

对于大作文我觉得这么几个地方需要注意:

第一,标题。我认为一个好标题的首要条件是能直接反映你的文章结构和内容。比如保护动物这个,我就可以写个标题“用法律和教育为动物撑起保护伞”。我这样写人家一看就知道我要写法律和教育两个方面,然后一看文章,果然就是。这样就会觉得我的文章一目了然,题目和内容也非常对应。在这样的前提下,才是进一步美化标题,取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千万别取个标题“扎根生命”,“别伤害动物”这样的标题,我觉得这样的标题让人不知所云,还得去猜你的内容是什么,如果阅卷人在看完你的文章之后仍然不得要领,那么你的文章就会被认为条理不清,表达有问题。

第二,扣题。我认为扣题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文章标题或者文章开头需要呼应一下题目的内容;另外就是文章的每一段要有意识的呼应你文章的标题。所以有的人总是写完再来写标题,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做到扣题的,也说明在写作之前并没有做到对于整个文章的框架胸有成竹。

第三,联系实际。联系实际也是通常大作文的题目要求,所以这个可以有,也必须有。结合实际来论述,显得文章更加生动,也免得有些人不知道该怎么论述导致在那儿抓耳挠腮,翻来覆去说一个意思。本身引用例子也是议论文的“论据”,是用来加强论证的,能显得你的议论有说服力。这些例子需要平时的积累,如果你实在没有积累,那好吧,材料里面不是那么多例子么?你不知道信手拈来么。

第四,背,还是背。我曾经自己做过一个优词佳句集,分各种主题整理了相关的领导人讲话、相关知识以及我看到相关报道或者文章上很好的话。等你背完了之后你会有感觉,当看到一个题目的时候,脑子里会瞬间冒出背过的很多句子。人家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你能写得辞藻华丽,丰富生动,原因是你肚子里有货。

而且背多了之后,你会发现能够规范你的语言。比如流浪儿童那篇材料里面,民政部的领导说“将通过源头治理、立法保护、分类施策、完善设施、社会动员参与等“五拳”打拐”,你看,是不是人家说的语言,词句就和你不一样。如果你也能说出这样的词句,那你的语言一定很规范、雅致,准确。但前提是你储备了这些词语。

背这些东西不仅仅对你的申论有帮助,对你的面试也会有莫大的好处。

第五,学习相关政策。最近几年经常会有这种题目要求:“思想深刻”“有见解”“分析深入”等等的要求。如果没有这些理论作为支撑,就很难做到思想深刻,分析深入,有见解。因为你压根儿就不敢乱写。比如我考副科级的时候,有一道案例分析,其实那道题很简单,但是大部分的人就事论事的写,而我用了科学发展观的逻辑来进行分析,内容和他们一样,但是我的整个理论素养就能体现出来。

面试部分

我参加过的面试,无论是事业单位、公务员还是副科级,面试分数每次都是职位第一。这是保证我能成功守擂的保障。下面,我谈一谈怎么去准备面试。

第一,面试的要点组织。

就是答题的时候我要说什么,要点怎么去找。我觉得这个才是准备面试最重要的地方,而不是一味的去报班培训,去模拟面试,去找感觉。

为什么说组织答题要点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你对于一个问题很有说法,很有见解,那你根本就不用紧张,你一门心思把你想说的说出来就能说好大一会儿。而如果你写草稿的时候要点就很少,你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说什么,又怎么会不紧张?

而且这个环节跟培训都没多大关系,这个在于一个人的前期积累,你有货,马上知道针对这个问题说什么。你没货,成天模拟面试,到最后你会发现培训之初就不知道怎么说的人,到培训结束仍然是这样的状态。

要学会如何快速组织答案,就是要提前有逻辑框架,无论遇到什么题,按图索骥,就能很快找到答案要点。那么,怎么获得这个“图”来让我索“骥”呢?有两种方式。

一、面试套路。

现在很多人都反对套路,培训机构也一个劲儿的诋毁面试套路,声称自己绝对是“反套路”的,说你面试如果按照套路来说你就死定了。其实套路有那么可怕?套路就是一个毒瘤?我认为不是,而且,从我自己以前参加过的面试培训来说,其实他们也是在按照套路操作。

套路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迅速的给你一个思路,使你既能够马上开始组织要点,又能够让你的要点尽可能的全面。QZZN上哈密的面试模板就还不错。我觉得之所以现在大家反对套路,说套路让你的语言生硬什么的,我觉得是因为他只会生搬硬套,不懂变通,不懂结合。我举个例子:

让你组织一次本单位退休老年人的活动,你会如何组织?

按照套路就是:首先,我会做好详细的组织计划,并将计划多方征求意见,然后报领导审批。第二,我会准备好相关的物资、安排好相应的人员。第三,具体组织活动。第四,活动完成之后,我会将结果报告领导,让领导放心。第五,自己做好总结,以便于下次提高。

大部分人就是这么答的。这个就是套路。 确实给人以一种生搬硬套的感觉,因为我换一个组织小学生去春游,大概也是这么个过程,组织妇女出去旅游,还是这么个套路。

那么,如何让这个套路看起来不那么生硬呢?就是结合题目,要将题目的特殊性凸显出来。比方说同样是这个题目,你可以这么说:

首先,做好详细计划。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我会尽可能计划一些强度较小的活动。统计好参加老年人的身体情况,疾病等等,以便于做相应的安排,避免意外发生。同时,安排一些老年人感兴趣的比如游烈士陵园,参观红色博物馆这样的能引起老年人共鸣的活动。在做计划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网上相关活动的组织,借鉴一下其他人的做法。在大致的计划好之后,再征求部分比较典型的老年人代表的意见,对我的计划进行调整、完善和补充。并做好备用计划。计划确定之后,上报领导进行审批。

第二,安排好相应的人员,准备好必要的物资。因为是老年人,所以我会尽可能找一些宽敞舒适带有空调的车辆,减少他们的旅途之苦。路上必须安排一个医务人员随行,并备好应急的常用药物。如果有可能,还可以联系好附近的医院,作相关准备。对于活动的器材、矿泉水、折叠凳子这些必备物件可以列一个清单,以免遗漏。

第三,在活动中途,我会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的时间,使参加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安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快乐。

第四,在活动结束后,我会安排人员护送老人回家,如果人手不够,那么我会组织顺路的老年人结伴而行,避免在回家过程中出现意外,互相有个照应。并且嘱咐老年人到家之后给我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在确认老年人都安全回家之后,将今天活动的情况报告给领导。

第五,自己做好总结,将这次活动的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都一一做好总结,写好工作日记,这样的总结不仅能够对于组织活动有所帮助,而且对于其他的工作也会有很多的启发。

你看,我这样说,首先是内容很充分,完全不可能发生三两句话说完就找不到话说的情况;其次,紧扣题目,虽然同样是组织协调类题目,但是我很有针对性,就不会让人感觉我生搬硬套;再次,我完全是设身处地的站在组织者的角度在考虑,很多问题也考虑得很细,会让考官觉得你确确实实是想组织好这次活动,而不是仅仅在回答面试题;第四,我有意无意的凸显了我的一些工作习惯、方法和自身优点,比方说对于复杂工作我知道列清单,对于日常的工作我会写工作日记,考虑事情非常周到,懂得变通,比方说挨个护送老人不太现实,但是我就让老人分组结伴而行。最后,我这样样样具体落实之后,就很难再看得出套路的痕迹,显得我是在具体的安排活动,而不是在拿着套路应付这道题,同时我的工作思路还很清晰,而这样的清晰又正式得益于套路。

二、总结思路

总结思路其实和套路是一个道理。适用于那种问你对什么问题有什么看法的题目。就是,你要从你所做的那么多面试题目当中不断的归纳总结,比如说,你总结出解决或者思考一个问题应当从:法律政策、经济、教育和素质、宣传、技术、领导、思想观念等等几个方面入手。这样遇到任何一个问题,你马上对号入座看看这几个大的方面是不是能用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就能让你看到一个题目马上有思路,迅速的写出要点。否则你可能就会有这种感觉,你会发现每次别人的答案都比你全,但是你又记不住每个题的答案,下次你仍然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思考。这样相当于总结出一个套路,既全又快。

三、狂练

这个阶段是一个储备阶段,需要建立起一套自己找要点的逻辑和方法,同时强化它。网上下几百道题,没事儿的时候拿一个本子,一道一道的去迅速的写要点。练到什么程度呢?三道题三分钟,就这个要求,因为考试就这个要求。你不这么练面试的时候就可能写不完提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连某一道题的提纲都没写,那紧张和说不出话是很正常了。

自己写完之后就看看自己的要点和人家的要点有什么不同,别人的要点好在哪里,有些让你眼前一亮的要点可以记录下来,没事儿翻翻。其实这种练习是很轻松愉快的。

四、设置亮点

设置亮点能够让你从众多考生中胜出。但是设置亮点的前提是你能够做到上面说的几点,顺利的写出要点。设置亮点的方式很多,比方说你的要点很多,很全面;比方说你逻辑上能够做到正反两方面辩证的来思考;比方说能够合理的引用领导人的讲话,尤其是所在省或者市领导人的讲话,因为习BOSS或者李BOSS的讲话全国人民都在学习,而你能够引用你所在的市委书记的名言,那证明你是一个非常关注时事的人。副科级面试的时候,我第一句话就是引用资阳市委书记李佳的话“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当时我看到几位考官眼前一亮,这种效果和引用习大大李大大的讲话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第二,其他事项

其他的事项其他人讲得很多了,像着装、眼神交流,进门要关门,要向各位考官问好,说“你们辛苦了”,答完一道题要说“回答完毕”这些我觉得没必要重复说了。

为了让人觉得你很自然,有时候说“第一题回答完毕”的时候,可以换成说“这是我对第一题的看法”,显得比较自然。

最近几年考得越来越活,像那种最后一题不写在题纸上而是由考官来念;还有的第一题题干巨长,这种需要特别的练习。

我已经写了3万5千字了。本来还打算写,但是实在是写不下去了。我先发上来,以后我想起来什么内容我会继续修改,添加。考公从来没有捷径,我现在讲的更多是我的经验,更多是和大家交流我的学习方法。没有一种学习方法是看完就保证你能考上的。比方说申论找要点,我能找到,但是未必别人能找到,这个需要练习。比方说行测的数学,我能做,但是别人未必能做。所以自己的努力才是王道,只是这种努力需要效率,累了半天需要效果。这样才能稳步的提高

相关文章

  • 公务员考试复习答题技巧总结

    我认为,行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中的水平,但是绝对有提高的空间。而且,我上面提到的“细化”问题的思路,对于复习行测有...

  • 国家公务员考试:老牛吃草问题如何解答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数量关系一直都是让考生脑浆炸裂的部分,为了让大家快速的掌握答题技巧,华图教育也针对不同题型总结...

  • 一看全会一做就废?

    考试考试,一看全会一做就废,为啥呀?没为啥,不用心,考试姿势不对,也就是没有掌握答题技巧。 答题技巧怎么掌握?靠平...

  • 公务员备考

    1.《公考复习经验及答题方法蓝皮书》 2.《云南公务员考试用书 行测全套专项题库 》 3.报纸及期刊:《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总结,12月计划

    2019年11月总结: 复习公务员考试 ,有复习但是不够多,不工作的时候要增加投入时间。还有多请教已经上岸的朋友。...

  • 2019年10月总结,11月计划

    2019年10月总结: 复习公务员考试 ,有复习但是不够多,不工作的时候要增加投入时间。还有多请教已经上岸的朋友。...

  • 公务员考试:4、复习技巧攻略

    下面我谈一下在我复习公务员考试时用过的一些手机APP和一些复习的技巧,亲身体验: 1、首先准备一个比较厚实一点的...

  • 一定要找到一起练习面试的小伙伴

    在公务员考试的面试备考阶段,首先要掌握一些答题要点,而这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很容易就做到。 但是,如何让这些技巧,在...

  •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必备技巧:翻译推理基本答题方法

    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必备技巧:翻译推理基本答题方法 翻译推理是国考中必考的题型,并且有一定的难度。面对这种题型...

  • 《地理解题思路及技巧》 5月17日王炼真公

    一、课题导入。 二、解题技巧呈现 师:在答题时,你是怎么得出答案的? 生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审题答题技巧。(如...

网友评论

  • Lyndsey小芝:请问这个是您的真实经历总结吗?好厉害呀,行测能到80分以上,我现在备考只有一个月时间了,我感觉行测能从50多分提高到60多分就已经很不错了
  • 半夜睡不着:小编报了哪个申论班?
    行止i:@半夜睡不着 没有报过 自己经历加上道听途说 身边很多实例
  • 心碎纸人:加油(ง •̀_•́)ง

本文标题:公务员考试复习答题技巧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wu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