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
遇上孩子三分钟热度该怎么办?

遇上孩子三分钟热度该怎么办?

作者: 凌云之水 | 来源:发表于2021-08-13 18:25 被阅读0次

欢迎回到我的家庭教育分享!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有一个很高频出现的问题:“老师,我这孩子心思太分散了,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喜欢那个,什么都想去搞一下,但是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该怎么办呢?”

这的确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如果引导不好,极大程度上会对孩子未来的人生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但是这又是一个再正常不过,你不管如何着急也是很难改变,必须要每个家长都能够接纳和允许的状况,因为大多数人的成长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什么,还要接纳和允许?”可能很多家长都会发出这种惊叹,觉得不可思议。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三分钟热度”这个现象,以及该怎么办?

看到上面这个图,从天赋的角度来说,个人的先天发展模式可以分为6种:高度专注,专注,中间,多元,高度多元,无限。而这六种模式再匹配个人的先天反应模式不同程度的沉稳或敏锐,就会影响着我们一生的兴趣爱好的宽度、广度还有深度,同时也深深的影响着一个人的学习力。

先天发展模式代表一个人接受新事物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类型,以及大脑反应的活跃程度。多元的指数越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大脑反应的活跃度越高。通俗一点说就是这样的人天生喜欢新奇多变的东西,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有多样性的刺激,学习上较排斥一成不变的重复性学习模式,工作上很讨厌枯燥乏味重复频率高却挑战性的工作。

而反应模式则是反应出一个人身体五感的敏感度和对新事物的学习与接受程度的领悟力。敏锐度越高的人,敏感度越高,学习力和领悟力也越强。

只要在这两项指标中有多元和敏锐型出现的人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兴趣爱好分散,以及做事三分钟热度的现象出现,指数越高越明显。

换一句话说,孩子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喜欢那个,什么都想去搞一下,但是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遗传自父母和家族,所以作为父母只能接受,也必须接受。

了解了这些,有的家长会说:“好吧!我接受,因为是亲生的,可是总不能任由其发展吧!老师不是也说长期这样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吗?”

是的,人的一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做太多的事,不然就会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现象,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那遇上这样的情况到底该怎么办呢?

人的一生会分为几个阶段,在学习发展期也分为两个阶段:12岁以前需要注重扬长补短,而12岁之后则要注意扬长避短;在职业发展期也要分阶段:30岁之前可以多方面尝试,各种探索,而30岁之后45岁之前则要专注某个领域,深度学习和不断累积,45岁至48岁可以中场休息思考后面的人生道路,48岁之后或者会有一个新的赛道。

不管是面对学习还是工作甚至于感情,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探索期,这个时期是可以允许多方面了解和尝试的,因为只有多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在过程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最终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一旦目标锁定,就自然能够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的朝一个方向发展了。

放到孩子身上,他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喜欢那个,这不正是一个了解和尝试的过程吗?在他12岁之前,你应该要允许,甚至鼓励,因为在这个时期,不管他学什么,只要去学了,都是在增长他的见识、能力还有经验,好过什么都不学对吗?

至于“三分钟热度”这个问题,就更好解决了。推己及人,菜谱上有一个菜,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于是你点了,可是吃的时候才发现不合你的胃口,不是你喜欢的感觉,下次吃饭你就不会再点了。

可是,如果第一次就不准你点,你的好奇心是不是会一直存在呢?对,这份好奇心就是那个“热度”,只有满足了好奇心,才能知道这个热度能持续多久,如果是喜欢的,自然会保持下去,如果不喜欢,以后也就不再感兴趣了。

所谓的“三分钟热度”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筛选兴趣的过程,在可能的范围内,家长其实更应该鼓励孩子多点尝试,以便他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目标。

如果在孩子12岁之前有足够多的尝试,丰满他的见识和感受,待到孩子12岁之后,基于时间和精力还有他自己的智慧发展,他就很容易对事物做出判断。随着对生活了解的更多,他也会慢慢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做事的目标和目的性都逐渐清晰,“三分钟热度”的现象也就会越来越少。

分享到最后,想要告诉家长们的是,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新事物和总结经验内化成智慧的过程,孩子从懵懂无知到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必定会要经过对很多事物的探索和了解,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认知。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能做的就是允许、鼓励、陪伴和引导。

三分钟热度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任何事情一分钟的好奇心都没有。因为先有三分钟才有可能有以后的很多分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遇上孩子三分钟热度该怎么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zd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