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如何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一件自豪的事情,从而体验到自尊感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3条里,给我们展示了具体的做法。
原则: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
具体做法:一年级搞集体创作图画册。春、秋两季带孩子们去树林里迎接日出,把大自然中喜爱的东西画下来,并写上一句自己喜欢的话。效果:每个孩子都想画出好看的图画,每个孩子都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因为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二年级:自编故事和童话,大家把它讲出来,这种创作活动,孩子们很有兴趣。效果:每个人都感到善于思考和讲述是一种道德的尊严。
三、四年级:举行读书晚会、朗读、背诵、讲述读书的内容。效果:是一种智慧和技巧的独特的竞赛活动。
五年级:孩子们成为智力教育者。为低年级的学生指导写作文,给小朋友读作文和短诗。效果:确立了他们的自尊感。六、七年级:当一、二年级“少年数学家小组”的辅导员。五至八年级担任“外语学习小组”的辅导员,七至十年级:在科技晚会上做介绍和报告。效果:孩子们在知识智力的展示过程中体验到了自尊感。
苏霍姆林斯基从一至十年级开设了不同的激发学生成就感的活动,孩子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教别人,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内化、处理、不断输出的过程,知识的巩固就达到了70%。
帕夫雷什中学孩子们的成绩及格率在99.6%以上,上大学的孩子占了65%,这是当时战后(1944-1966)年时期有这样骄人的成绩,说明苏氏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以人为本。
我们现在活在一个体制化的教育框架下,少部分优秀教师突破了体制的束缚,能拥有个性化的教学,让孩子学得舒服,成绩又好,孩子能从知识中感受到自尊感,但大部分教师还是按体制化来教学。
怎么让学生从获取知识过程中获得自尊感呢?这就涉及到知识的权利感,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比如你开车去办事,半路车子坏了,你不懂得修车,心里很焦虑,这时对面来了一辆车,车上正好有一位会修车的师傅,人家下来帮你看了一下,三下五除二就把车修好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修车师傅说:没什么,小事一桩。其实他内心是很自豪的,他享有知识的自尊感。
知识是通过人的个性来表达的,你在知识面前是有权利的,你是能掌控知识的自由的,完成了知识的过程就上升到了一种道德感。
但知识不能被表达,不能被运用时,那你不能说是自由的,费曼学习法告诉我们,要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向别人陈述出来,这样知识便能更快的融入你的血液,很多老师不敢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原因是老师不敢走出这一步,说明老师没底气,没有把教材弄明白就上讲台,这是对知识的不自信。
给儿童以劳动的欢乐,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在他们的心中激发自豪感,自尊心——这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请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渴求知识的火花,因为点燃这一火花的唯一能源就是学习中取得成绩的欢乐和自豪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