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教学之余,阅读的是李镇西上《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实录,我感到李老师的课有这几个亮点。
其一、引导学生关注了单元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而后又问学生什么是整体感知,什么是揣摩语言。
学生在李镇西老师的引导下明白了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这就是揣摩语言,而联系上下文,联系中心意思就是整体感知。
我在教学时,不怎么关心教材的单元重点,这点必须改变。
其二、引导学生细心朗读课文,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从学生朗读神态,就可知学生是否走进朱自清了。
其三、介绍作者,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李镇西老师介绍朱自清,一是强调了出任清华大学教授时年仅27岁。二是讲了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泽东对朱自清的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接着李镇西老师用诗般的语言接着说道:“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了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50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史册,也因此赢得了我深深的敬意。”
其四、通感修辞讲得通俗易懂。李老师说,语文老师必须有大量的文学积淀,上课才能游刃有余。李老师讲《荷塘月色》的通感修辞,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课堂上,学生提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的理解。李镇西引导学生找出了歌声荷香的相似点,都是缕缕的,渺茫的。李老师告诉学生这种特殊的比喻就是通感,他又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如艾青描绘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的语句:“你的耳朵在侦查,你的眼睛在倾听。”甚至于日常用语也有通感现象,李镇西老师一句“每一位同学的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你们绝不认为我是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吧”把学生们惹得哈哈大笑。
这竟然也是通感,李老师通俗的语言也使我这个语文老师大彻大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