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问题,不只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的问题,是家庭的问题。
信念【现实和理想,就像计划和实践那样,总有那么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我确信,我一直是努力的姿态朝向……】
你的孩子有这些表现吗:
超级粘妈妈,无法自己独自入睡?不爱讲话,面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感到紧张?恐惧尝试新事物,对自己没信心?老认为自己无法考取好成绩赢得老师赞赏,不愿去上学或是参加学校活动?总是担心还未发生的事?反复确认“如果……怎么办?”的问题?或者看起来有些完美主义,事无巨细地要求自己表现完美?
如果你的孩子有这些危险信号,你需要重视了,孩子正面临焦虑。也许表面上他们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但实际他们内心正备受煎熬、无比疲惫。
大人有这些表现吗——
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或过度关注和过度保护,被戏称为“直升机”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徘徊在孩子周围,不停地跟孩子确认状况“可以接受吗?”“疼不疼?”“你能自己处理吗?”“考试别紧张。”强化孩子对危险和失败的曲解。比如“陌生人是坏人”“考试考不好就没有未来。”容忍或者鼓励孩子的回避行为。比如,建议或者同意孩子回避。拒绝或者批评:轻视或者批判孩子的行为。
如果这些有一条或者不幸的是全都中招了,那您不妨也读一读《让孩子远离焦虑》。
我把自己的收获梳理如下。
1.给孩子树立信心,选择她的优势,给予她积极暗示。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假如你的小孩喜欢小狗,你可以告诉他有些孩子是害怕小狗的,让他试想一下在他觉得小狗很可爱的同时,有些孩子却认为狗是危险吓人的动物。让孩子知道这些不同的想法会引发出不同的感觉和行为。如果你的孩子是滑板运动爱好者,让他试想一下其他人是如何看待滑板运动的,看看这些不同的想法又是如何导致不同的感觉和行为的。任何事都可能涉及头脑列车,例如骑自行车、滑雪、乘火车,还有做数学题。如果感到害怕,你应该如何思考,又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和行为呢?你的想法又有有何不同?看看这些不同的想法是如何引发截然不同的结果的。这就是暗示的力量,思考的力量,这就是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方法,分离不同的思考通道,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以及选择如何体验我们的人生。”
克服焦虑,不要直截了当的让孩子说,停止焦虑,或者是反复强调这件事情,这一点作用都没有。甚至会起反面作用。所以要做的是首先接纳她的这种情绪。然后一块去面对。通过游戏来缓解这种情绪。
用玩具来代表孩子自己。并且把这个玩具赋予孩子的现有的情况。尽量玩游戏的过程里。慢慢告诉孩子如何去处理。分焦虑想法和正常想法。
我们要用有力的事实来反驳焦虑虫-"嘿,焦虑虫,小狗是很多小孩儿最好的玩儿伴。”同一个游戏要反复的玩。在他大脑里形成一种图式。慢慢形成一种认知,最后成为他的思维方式。
其实不只是孩子有焦虑症,我们大人或多或少都有。我们的恐惧多数都是来自于对未知的不确定性。我们总倾向于,往坏的方面想,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想法并不等于现实,一定要好好分析一下,现实中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更好的抗拒焦虑症。
2.对抗“全或无”的想法。
其实儿童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他把可能发生的事情,变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在这时候要引导孩子们去换一种思维方式,这件事是有风险,但风险不大,我可以应付,可能性并不代表必然要发生,不要为这种小事情烦恼,比如说我们吃过都有的孩子因为吃果冻卡死了,但是这种情况很少,我们不能因为有这种情况存在,就不吃果冻。
3.风险的评估——讲事实而非凭感觉。
一定要让孩子明确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让自己的想法和真实的事情,这两个概念分清。让孩子能够学会用事实来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控制事情的主动权。就比如说,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会说她的衣服不漂亮,或者她的发型不好看,他可能回家就会很沮丧,甚至很生气,产生不自信,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引导她,让她用事实来思考。别人的评判只是别人个人的看法,属于别人的审美观点,和事实没有关系。就像你不喜欢榴莲一样,并不是榴莲本身不好,只是你不喜欢榴莲的味道,你的价值判定和榴莲的本身价值没有关系。当然大道理我们是不能直接和孩子们交流的,我们尽量用游戏的方式来展现。
4.结果与可能性混淆——不想“多可怕”,多想“怎么可能”。
要学会教给孩子分析这件事情,的确是可怕的,但是它发生的几率有多少呢。首先要承认他这种心情,并且觉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确实是很可怕,但是要告诉他,这是大脑跟你玩耍的一个坏把戏,他只是让你想到这件事情有多可怕,可是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件事情到底有没有可能呢?可能的几率有多少呢?一点一点的分析,孩子就会慢慢的接受。
5.想法和可能性的混淆——想法不等于事实。
其实这种情况也是属于归因的错误。他把自己的想法,当作了事情的“因”,并且得出来由此而推论出来的“果”。所以要教给孩子去思考这件事情的“可能性”。告诉他,这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而不是事实。你先举个例子,最好是他之前担心的一个事情,到最后事实证明,他担心的只是杞人忧天,只是自己紧张而造成的幻觉,事实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都发生在孩子身上,这样的事情,更能够说服她现有的类似行为。
6.焦虑想法着眼未来——回到当下才是硬道理。
让他们勇于面对焦虑,而不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要勇敢的面对,而不是逃避,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分析他们当时的想法。然后找到解决的办法。
心生则种种魔生。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所以解决了心的问题之后,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接下来说说社交问题。
如果孩子不善于和别人交流,那是因为对陌生的事情,他们不知道如何应对。等有一定的掌控性,那么他们就不会太焦虑。
但还要提高他的社交技巧,比如说如何交谈,要多观察多听,看别人是怎么样说话的,我们可以模仿别人去说话,这个也要靠父母进行去潜移默化了,熟悉的人怎么打招呼?别人问问题的时候怎么回答,在家里面要进行适当的练习。
比如说超市购物,书店买书,去饭店吃饭,接到电话,上课回答问题,如何去表扬同学,怎么样邀请和别人一起玩儿,怎么样加入,大家在玩耍,怎么样和别人分享东西?
书中这样一段话对我感触比较深,和大家分享一下。
“当我们看到儿童在欢迎中退缩、不说话,或者对友好的问候不予回应时,我们通常都会解释说这个孩子很“害羞”。问题是“害羞”可以看作是一个角色,一旦儿童开始扮演这个角色,他就会将自己定位成“害羞”。儿童会陷入这个条框中。
害羞的儿童就不想跟人交流,不想要适应社交生活吗?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痛苦了。事实的情况更可能是这样的:不擅长交际的儿童,实际上非常渴望交流,但是有些问题阻挡了他们的路。是什么样的问题呢?要么是他们不知道如何面对其他人,要么是他们假设会得到令人不快的反应,甚至一想到这个问题都会焦虑不安。面对这些问题,他们除了回避,没有别的办法。”害羞”同时也暗示了这个问题并不严重,虽然现在陷入困难,但是总有一天会好的。就像一位母亲说的: "当人们用了”害羞,一词,就将这个问题最小化了。实际情况要严重得多。社交互动对于他来讲非常痛苦,他需要帮助。”不要将社交焦虑的儿童看作是被害羞所困扰,而是要从一系列事件中,慢慢地找出头绪。
不要给孩子随便乱贴标签,不然的话,他们会按照你的标签进行发展。
要多给孩子鼓励,而不是批评和打击。让孩子有掌控事情发展的能力,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我们都在路上,我确信,方向对了,方法对了,虽然跌跌撞撞踉踉跄跄,但,我们终会朝向美好,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吧!
图片来自朋友相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