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意: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称作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呀。我们所说的大臣,应该能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便宁可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具备相当才能的臣属了。”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肯听话吗?”孔子说:“如果是杀父亲杀君主,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这里指出一个“具臣”,是什么意思呢?百度说一是指备位充数之臣,二是泛称为人臣者。辞典上说是聊以充数,不能有作为的臣子。貌似都有些贬义,不过孔子这话里的贬义却是有原因的。
子路和冉求当时都是季氏的家臣,季子然认为两人对于季氏是有贡献的,而他们那样的品德和才能为季氏服务,他是有些暗自得意的,认为这说明了季氏也颇得民心。偏偏他还到要到思想非常正统的孔子面前去炫耀,问这两人算不算大臣?
孔子很不屑,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大臣呢?有高明的学识,忠厚能干,如果君主的要求行为合理就全力支持,如果君主的行为不合理,就要直言劝谏,用正确的道理来辅佐君主。他们的行为关系到君主的德行和国家的安危,责任非常重大。
而子路与冉求呢?季氏本身就是臣子,他们的手下哪里配称做大臣呢?子路和冉求做季氏的家臣,对于季氏越礼犯上的行为,他们没有劝阻,还助季氏扩大领土,增加田赋。对季氏的各种越礼犯上的逾矩行为并不能规劝以及阻拦,尽不到这种大臣的基本职能,只能说他们具备相当的才能,但于道上实在不能称之为大臣。
“夫子之轻由、求,所以抑季然也。”孔子在言语里轻视此二子,也是为了压制批评季子然,做为臣子,季氏太不安分了,他们自己连大臣都算不上,一味地以下犯上,不仁不义,还枉想把自己的狼子野心公之于众,并希冀得到这些知名人士的认可与支持。
而季子没有听出其中的含义,反而追问,“那他们是不是就很听话,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孔子反驳道,如果是杀父杀君这种事情,他们无论如何也是不会做的。这既是孔子对自己学生人品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们所持有的道德底线与为人处事原则的信任与维护。
从这段话中也可看出在孔子眼中,属下是分几种的。一种是大臣,德才兼备,有长远的打算与为理想奋不顾身的特性。事臣以道,以辅助君上为己任,推行仁政,为上位者出谋划策,必要时纠错纠偏,具有拨乱反正的能力;一种是具臣,有才能有执行力,能够独当一面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也能够去尽忠职守,这样的人如果跟对了人就是能臣,如果站错了队伍,可能就是另一种说法了;第三种是从之者,能够踏实地做事,但没有自己的想法,属于指哪打哪的一类;第四种很明显就是犯上做乱的乱臣了。
在这样的语境下,子路冉求无疑只能是具臣了。如果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问询,想必孔子也会有合适的应对,毕竟这两人的能力还是为众所知所认可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