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本书 ·——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以在第56号教室发生的教学奇迹为引,逐步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是真正适合孩子们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用其简洁轻松的文笔,将真实有趣的实际案例与复杂的教育方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深入剖析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人生的巨大影响,更纠正了我们一直以来对正确教育方式的错误理解。
——· 关于作者 ·——
本书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在是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的五年级教师。从事教师行业的20多年中,雷夫先后获得了众多国内外大奖,还获得了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为了传播他的教育理念,雷夫把自己获得的各个奖项的奖金,捐给了所在的学校和学生,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亚”慈善基金。这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雷夫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育经历,为那些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士撰而成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
——· 本书金句 ·——
1.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者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
2.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
3.我们不需要长篇大论地对孩子们谈论我们多有担当,而是让他们自己把信任放在我们的肩上。
4.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补救。
5.仁慈是有感染力的。
6.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
——· 音频文稿 ·——
你好,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做《第56号教室的奇迹》,全书大约18万字,我会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解读书中的精髓:改变惩罚式教育,让孩子爱上学习。
一说到教育,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能够考上一个好高中或者好大学,很多家长和老师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也正因如此,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打着“优质优教,短期高效”的旗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其伴生的五花八门的教育方式,也发展得欣欣向荣,这其中就包含“惩罚式”教育。但以惩罚为手段来迫使孩子达到某种要求的教育方式,真的可以教出更优秀的孩子吗?《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就用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方法依据,为我们讲述了对于一名合格的教育者来说,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是最正确的。
再来看一看书名,‘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一眼看见书名,我们可能本能地感到有些困惑和不解:第56号教室在哪?那里发生过什么,可以被称之为奇迹的事情吗?难道说这是一个盛产天才学生的教室?实则不然,通读此书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看似无厘头的书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复杂。作者雷夫•艾斯奎斯,用其简洁轻松的文笔,将真实有趣的实际案例与复杂的教育方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深入剖析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人生的巨大影响,更纠正了我们一直以来对正确教育方式的错误理解。
这本书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在是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的五年级教师。从事教师行业的20多年中,雷夫先后获得了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等众多国内外大奖,还获得了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雷夫一生致力于寻找能用到孩子身上的最合适的教育方式。为了传播他的教育理念,他把自己获得的各个奖项的奖金,捐给了所在的学校和学生,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亚”慈善基金。这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雷夫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育经历,为那些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士撰而成的一部呕心沥血之作,面世以来,获得了许多教育机构、权威人士的特别推荐,称得上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良心作品。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平等对待每个孩子,让教育为灵魂点灯。
第二个重点是,告别恐惧,拒绝惩罚式教育。
第三个重点是,教育,从自身做起。
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重点内容:平等对待每个孩子,让教育为灵魂点灯。
雷夫是霍伯特小学五年级的一名教师,他和他的学生,是霍伯特小学第56号教室的使用者。而教室条件可谓是十分简陋,每逢下雨天,甚至还会漏水。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地方,雷夫却缔造了一个许多条件优渥的教育地点也无法出现的奇迹:大多数从第56号教室走出去的孩子,长大后都在各自的领域声名显赫。更令人惊讶的是,在雷夫的教导下,第56号教室成为霍伯特小学一个特别的存在,班里的学生待人处事文明有礼到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代课的老师、学校的工作人员、交通工具上的乘客......每一个接触过雷夫老师的学生们的人,都不由自主地赞许他们安静沉稳的态度和贴心的举止。
或许你会觉得举止有礼的人触目皆是,称这些孩子为奇迹未免太过夸大其实。但请注意,在这些孩子之中,最小的才八九岁,最大的也不过12岁,在大部分同龄人还在上山捉鸟下水摸鱼的时候,这些孩子们却拥有了很多成年人也没有的沉稳有礼,这让人不得感到惊讶。最重要的是,学生们这种待人处事沉稳有礼的作风,不是囿于某种规章制度,而是出于自主选择。这难道还不能称之为一个奇迹吗?
优秀的人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吸引着别人的视线,雷夫老师班上的特别现象,自然也引起了其他老师的注意,他们纷纷以之为奇,并向雷夫请教教学秘籍。但经过深入交流之后,他们发现雷夫的教育方式,其实并没有什么让人拍案惊奇的地方,精髓无非是“平等”二字罢了。
听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毕竟虽然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有教无类”,时至今日,国家也一直在呼吁,让每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不得不承认,即使在历史遗风和法律法案的保护下,我们依然无法完全保证,孩子们能平等地享受教育。
毕竟人都是感情向生物,都会有喜欢或者厌恶的东西,负责孩子们教育的老师自然也不例外。对于一位老师来说,喜欢一个孩子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外貌、家世、性格等等等等,当然,最有可能的,还是成绩。
可不要小瞧成绩这两个字,当下,学业成绩的高低,已经成为很多人评判一个人受教育水平的依据。为了区分成绩上的“好学生”与“差学生”,有些地方甚至打着勉励学生的旗号,给他们戴上红领巾和绿领巾。
这种以成绩来区分孩子们发展可能性的做法,我们当然知道它是十分荒谬的,而社会也一直在抵制这种现象的发生。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人都是感情向动物,老师的注意力也是有限的,无法平均地分给所有人。试想一下,很多家里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孩子的夫妻,对几个孩子尚不能完全公平公正,更别说老师面对的是一个少则三四十、多则七八十人的班集体了,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下,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私心,如此一来,面临很多选择的时候,大家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
也许这种偏心可以出现在任何地方,却唯独不可以出现在教育行业。不要总觉得孩子们什么都不懂,事实上,他们能敏锐地感觉到身边人的情绪变化,尤其是来自老师的,哪怕是再细微的偏袒和不公,他们也能感知出来。所以说,作为老师,你可以严格,但必须公平,一个无法做到公平公正的老师,势必是会被孩子们看不起的,更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为其信服。
雷夫所教导的学生,之所以能够获得外人的交口称赞,正是因为雷夫做到了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而孩子们的学习和模仿能力都是非常强的,雷夫的行为又让他们心中名为“平等”的种子破土生根,潜移默化之下,自然也形成了平等的意识。这种平等观念能够让他们清楚,无论附加条件如何,自己并没有高人一等或低人一头。所以面对机会,他们会全力以赴去争取;面对他人,他们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设身处地地为其着想;面对师长,他们能够尊重其劳动成果,并努力配合完成教学目标......平等与尊重,这甚至是很多成年人都没有掌握的东西。
而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学会平等与尊重。身为一个平凡人,我们可以没有优异的学业成绩,也可以没有显赫的声名,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平等与尊重,因为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只有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真正地走出一条坦荡的人生路。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雷夫老师之所以能够缔造第56号教室的奇迹,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卓越的能力,而是因为他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孩子们也在潜移默化之下,形成了平等的意识,学会了平等与尊重,为稚嫩的灵魂点亮了一盏前行的灯。
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第二个重点:告别恐惧,拒绝惩罚式教育。
虽然说“平等”的观念,让雷夫和学生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老师都愿意采用雷夫这种教育方式,还有更多的老师,比较喜欢简单粗暴的高压统治,比如三年级生艾利克斯的老师。
艾利克斯是霍伯特小学一名普通的学生,如果非要在他平淡无奇的身上,找出什么不一样的东西来,那大概是他的书包非常之乱,以至于他的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地斥责了艾利克斯,并把他书包里的东西全部倒在了他的课桌上,还叫人去自己的车上拿来相机,把桌子上的狼藉拍下来,准备在家长会上发给各个家长看,让所有人都知道艾利克斯有多邋遢。
如果仅仅如此也就罢了,这位老师还做了一件更过分的事情,他对班里的其他学生说,如果有垃圾要丢,就直接丢在艾利克斯的桌子上就好了。这样明目张胆地怂恿学生,进行校园凌霸的做法自然让人十分气愤,很快,艾利克斯的家长得知此事后,就怒气冲冲地来到学校,希望学校能够开除那位老师,并对此事作出交代。
在学校多方的调解下,这件事情最终以,那位老师向艾利克斯及他的父母道歉为结果划上了句号。事情看起来好像圆满解决了,但事实上,虽然被迫道了歉,可这位老师并没有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有什么问题,他甚至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解道:在他的那次“教育”之后,艾利克斯的书包确实变得整洁了不少。
显而易见,这件事最大的悲剧,不是艾利克斯所遭受的不公待遇,而是他的老师自始至终都不明白,自己对艾利克斯造成了怎样的伤害。或者说,他早已习惯了惩罚式教育,甚至很享受孩子们出于对他的恐惧,而维持出来的教学秩序,所以他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不难想到,当这位老师再碰上类似艾利克斯的学生,这种想法,必然会让他重蹈覆辙,再次选择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不幸的是,这样妄想“以暴制暴”的老师,在我们的受教育生涯中,甚至占了大多数。当然,可能刚站上这个三尺讲台的时候,他们也是抱着极大的热情与期待的,然而,部分孩子的顽劣让他们精疲力竭,到最后,他们竟然只能依靠各种各样的惩罚手段去维持基本纪律,对于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来说,这无疑是可悲的。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很多孩子之所以愿意遵守规矩,还真的只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就像艾利克斯的书包变得整洁,并非是因为知道了一个干净整洁的书包为他带来的好处,只是害怕再一次受到老师的惩罚而已。
虽然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见效很快,但是面对孩子们的不当行为,如果只会用暴躁发怒来应对,不仅无法使事情真正地得到解决,而且还会让孩子们越来越惧怕你,甚至看到你就会远远地避开,更别说跟你进行交谈了。长此以往,只会让师生关系越来越僵硬,以至于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最重要的是,长期处于这样压抑恐惧的氛围,必然会对孩子们的心灵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严重的甚至还会患上心理疾病,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况且,我们要求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让他们对我们感到害怕,而是让他们知道,遵守规矩是对周围人最起码的尊重,举止有礼则是自己不会被别人厌恶的前提。推己及人,假如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喜爱,自己就要先做到这两点。就像如果你想要老师在讲课时聚精会神,就先要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
说道认真听讲,可能会让每一个从事过教育行业的人都百般无奈,因为无论授课者是严厉还是和蔼,讲课是枯燥无味还是生动有趣,总有一些孩子喜欢在下面搞些小动作,或是交头接耳地交谈,或是无所事事地发呆,总之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老师可能都会选择说些严厉的话语,去强迫孩子们集中注意力,比如,“再不认真听讲就滚出去”或者“下课叫你家长过来”。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那样,虽然这种恐吓可以让孩子的心思迅速回归课堂,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孩子们只是为了不受来自父母、家长的惩罚才认真听讲,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意识。而整日只为了不受惩罚而规矩行事,是不可能学会真正的自强自律的。只有在孩子们犯错时不要一味打骂,试着交付给孩子们一些来自师长的信任,化解孩子们对老师的恐惧情绪,缓解师生关系,让信任成为师生之间沟通的基石,把惩罚式教育转化为信任式教育,才能真正地打破这种局面。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很多孩子之所以愿意遵守规矩,只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已。虽然这种惩罚式教育见效很快,但如果只是为了不受到惩罚而做事,是不可能让学生学会真正的自强自律的。只有告别惩罚式教育,给予孩子们足够的信任,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下面来为你说说最后一个重点:教育,从自身做起。
古人云:“正人先正己,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这句话放到对孩子的教育当中,一样适用。如果想要教育别人,就要先做好自己。如果自身在某方面都没有做好,却偏要在这方面教导他人,那么被教导的人必然会不以为然。就像一位上课总是迟到的老师,如果想要训斥迟到的孩子,孩子们很可能就会觉得,你自己还天天迟到呢,有什么资格管我?
在初中的时候,我也曾不幸遇见过这样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老师。这位老师整日里无精打采,每天踩着上课铃的尾巴来,不等下课铃响就匆匆离去,授课内容也马马虎虎,作业更是直接丢给课代表批改。在这样一位不负责任的老师的教导下,大家的成绩也不怎么样:我们班这门课的平均成绩,常年稳居年级倒数。更可笑的是,每次出成绩,那位平日里懒懒散散的老师就会暴跳如雷,训斥我们对不起他的付出。
不过,虽然他在讲台上讲的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但我们都无动于衷,丝毫不把他的话放在耳边,甚至私下里还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吐槽他,因为我们觉得他没有资格去训斥我们。
当然,随着教育机制的不断改革,这样的老师也越来越少,大部分老师都认真、负责、热爱他所教导的孩子们,至少在课堂上是如此。
但教育不应该只存在于课堂的45分钟之上,还要存在于一天24小时的生活中,而老师也不是只有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时候,才被孩子们尊称为老师。因为即便是离了三尺讲台,孩子们的目光,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追随着老师的身影,甚至出于某种崇拜心理,很多孩子会把老师当作心目中的榜样,学习他的一举一动。
所以,身为老师,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严以律己,不能知错犯错、放纵自我。这样的生活听起来好像很辛苦,但没有付出何来收获,万事万物都是双向的,尤其是教育孩子。不过话说回来,有的时候,一个品行优良的老师,教导出来的孩子们,确实并不会完全如他一样处事得体,但无可否认的是,一群温润有礼的孩子们,背后必定有一位举止合宜的老师。我们往往会低估一位好老师,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但认真来讲,一位优秀的老师,是孩子茁壮成长的开始。
虽然我们也可以强行,让孩子们按照我们的要求为人处世,但我敢保证,那样做的效果绝对不会比潜移默化的方式更好,因为强迫,往往会带来反效果。话虽如此,却依然有很多老师和家长,会强行要求孩子去做某些事情。但事实上,以身作则的影响力远远比强迫要大,也只有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才能够真正地教育出更好、更优秀的孩子。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今天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说的要点。
首先,我们了解到:雷夫之所以能够缔造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无数孩子长大后在自己的领域获得显赫的地位,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卓越的教学能力,而是因为他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孩子们也在潜移默化之下,学会了平等与尊重。
其次,我们讲到了:很多孩子之所以愿意遵守规矩,并不是因为知道规矩的正确性,只是因为害怕违反规矩受到惩罚而已。不得不说,虽然这种惩罚式教育见效很快,但如果只是为了不受到惩罚而做事,就不可能学会真正的自强自律。只有告别惩罚式教育,给予孩子们足够的信任,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最后,我们讲到了:如果想要更好地教导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自身做起,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双向的,教育孩子更是如此。以身作则的影响力远远比强迫要大,也只有以身作则,才能够真正地教育出更好、更优秀的孩子。
以上就是今天全部内容总结,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