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分享了第二章,关于价值创新、心理暗示等观念的转变,以及演化思维对感观世界的作用等话题。今天,我们继续阅读本书的第三章:巨人的工具。
1, 成功者具备的特质:
斯科特·亚当斯所谓“系统”的发展,其实暗合了演化的观点: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事先的规划,只是按照市场规律锻炼自己的能力和选择的方向,所以当机会来敲门的时候,演化成熟的“系统”,让亚当斯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对于持续输出的写作者,尤其是写作新手来说,话题和素材的选择一直是件时常困扰的事。这里亚当斯提出了一个方法:调动身体的感官来研判话题和素材的可用性。
一条信息可以引起身体的感官反应,例如微笑和眼泪,足以证明这条信息具备引起他人共鸣的势能。选择这样的信息做话题或素材,犹如自带能量,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跨界,更准确的说是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这一点上,李笑来曾经用84年奥运冠军来举例说明:那么多的冠军,能被人记住的只有李宁和郎平,因为他们都开辟了自己的第二个维度。
单个维度的直线、两个维度的平面和三个维度的体积,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是数量级的。当然,这必须建立于你在每个维度,至少都算得上优秀的前提下。那些样样懂、样样松的“万金油”式人物就另当别论了。
2, 做不可缺少的那一个:
瑞安·霍利迪所举的“清道夫”、“学徒”的例子,在中国也有很多相似的身份:古代的食客、幕僚、师爷,现代的秘书、助理、经纪人等等,可以帮助身份、地位比较高的阶层处理生活、工作中的琐碎小事。
这类人,做的是最耗费时间、最繁琐的工作,但功劳和成就通常是与之无关的。他们就像是被服务者的影子,深深隐藏在幕后,引不起人们的正视。但很多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工作得到了最好的磨练。
高中毕业,刘若英的才华被陈升看中,进入滚石乐队学习音乐和创作,并担任了三年的助理。那时候公司很小,最忙时,她要同时打理陈升、罗大佑、李宗盛等八位歌手的日常事务。
多年后,已跻身歌坛一线人物的刘若英,谈到这三年生活时,依旧感恩这段助理经历带给自己的价值:心态的平和、人脉的拓展以及真诚的感恩心,这也带给了她不少靠谱的好朋友。
所以,当刘若英拍摄电影《后来的我们》时,众多好朋友的助阵,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实力雄厚的剧组的搭建,看到了一部国内少有的接地气的电影成功上映。
3, 融入、然后脱离:
克里斯·萨卡的人生经历,颇似中国对思想境界升华的三步禅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以及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少年时代,父亲的在暑假的安排,让萨卡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认知,无论是高端的,还是底层的工作和状况,都只是被动的接受最直接的认识。
而职业前期的萨卡,无论是为了名利,人脉还是自身的提升,开始主动地融入社会上的各种圈子,收获着、也被困扰着。很多人就在第二个境界中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穷其一生、疲于索取。
所幸的是,萨卡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做出了自我脱离的选择。这种脱离,是思想境界的升华,是真正的把人生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有人说:我们今天的努力,是为了在将来拥有更自由的选择权。这不止需要物质基础,更需要思想境界的升华。
4, 开店容易守店难:
婚姻伴侣的选择,对我们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只要人类还存在,有关要爱情还是要面包,又或者选择颜值还是选择才华之类的话题必将永恒的争论下去。
女孩工作很好,相貌也很不错,相亲时分别认识了两个男孩。其中一个男孩的性格、才华她都很满意,唯独相貌有些不尽如人意。另一个男孩颜值很高,但听说有点不求上进,性格也有些暴躁。
女孩纠结不下,难以抉择,就去求教结婚多年的姐姐。作为过来人的姐姐没替她做决定,只是意味深长的和她说了一句话:一个成功的女人,不是选择了一个好丈夫,而是培养了一个好丈夫。
女孩茅塞顿开,婉拒了第二个男孩的追求,选择了内在胜过外表的男孩,并在婚后用心的经营着自己的婚姻,全力支持着丈夫的打拼。
如今,这个女孩已成了某事业单位的领导,丈夫办的公司早已走上了正轨,孩子也非常优秀,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第二个男孩婚后不但因为混日子丢掉了工作,甚至还有家暴的行为。
婚姻易得而结果难测,不但需要婚姻双方的齐心协力,更需要彼此的包容和忍让以及每一个人生岔路口选择的睿智。而这一切,也许在你选择伴侣时就已经悄然决定。
人的一生,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遇到各种选择。一些重要的选择,甚至会改变你的命运。所以,顺境时不要得意,保持好你优秀的内在品质,困境时不要抱怨,潜心打磨自己的能力和心境。很多睿智的选择不是巧合,而是你的心境与历练共同的产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