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喜欢听上了朗读。想以一种富有韵律的方式,去更深入了解和体会读者的用心和思想。
当我才寻着王小波的名声,不经意听了他的一篇《人性的逆转》的抒情散文,便被他其中深刻的文化思考强烈地震撼到了。
随着他不断深入的节奏,定义解析,设问疑问,我竟然因为他这篇文章直逼心魄的内容,竟然忘记了这篇人性道义的篇章竟然还有性别和韵律的存在。
文章中的那段岁月,是冷峻而深刻的,但带给人内心的那种强烈的震撼却是让人感到极其抚慰而又温暖的。
我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与作者的区别在于,他天南地北地下过乡,插过队,他是那个时代战过天都过地的一个知识分子,而我与他之间的经历,却大抵要相差约有十几年的光阴。
知识分子不能吃苦,却勤于总结,善于思考。他可以把中外哲人对关于人生崇高的定义信口拈来,结合人性,结合现实,鉴别比对,站在人类伦理学的立场,和历史的层面深刻思考,设卦观象,得出人类共性的感受。从此感受,他的文章虽短,生命虽短,却给我们后世活在尚处迷茫困顿中的人们,留下了一个可以延续下去的大情怀,和大思想。
在王小波的身上,有一种区别于却又相似于古代士君子的有私却无畏的大智慧,和真勇敢。
品味他的文字汇集的思想,我以的眼界所及,反复聆听体会排布在眼前的这些充满性情温度的文字,更象是一个人行走在一座由文化与思想,光明与人性建构起来的通透大厦之间。
面对这座思想的大厦,面对建构他的文化作者王小波。内心顿时生出一种“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奇妙感觉来。
人是极其脆弱的,而人生更是相对短暂的,脆弱的像十几年的汗水,短暂得像一个晨曦的朝露,和一年中的春去秋来,在路边生生死死无声无息的野花。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与其狼狈不堪,不如潇洒从容,走过去了,那一切也就都成了人生的风景。那所经历的一切,都不值一提。既然已成共识,何不到此为止,眼看朝阳正好,何不淡定从容,且将新火试新茶?人生到处非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既然人生真味是清欢,何不诗酒趁年华?
既然人生充满偶然,我们应用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那又何必?还没完没了?纠结个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