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第190篇 2541字, 累计309204字 】
说起母校,首先让我想到的是山水中学,一所偏远的农村乡镇中学。这所学校就坐落在我的老家村里的地盘上,是由村里的一个老祠堂在解放后改建而成的。学校设有小学部和初中部,是我们山水公社的中学和完全小学。
由于学校就在村内,读小学和初中竟然都没有出过村,而且学校离我家距离不足一公里,走小路10分钟不到就能到学校。这样我每天要比一般同学少走很多路程,特别是早晨不必清早起来就往学校赶,下午放学也能早早就到家,少饿一些时间的肚子,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果从现在时间管理的角度,我一天可比其他同学省出一二个小时来。
我是从1968年冬季入学,到1976年夏季初中毕业,一共在这所偏僻的乡村学校就读了8年。1968年上半年,我跟着那时读初中毕业班的满叔到学校里玩,老师看到了,就动员我下半年去上学,因为那年学校教改,刚好改为秋季招生,开学时还不足6岁的我就稀里糊涂进了一年级就读。
半年后的1969年春季,不知什么原因,学校再次改为春季招生,又招了一年级新生。等到秋季开学时,两个班居然合为一个班,让我重读了一个一年二期。而读到小学毕业那年,中、小学全部改为秋季招生,我又多读了一个五年三期,这样我原本只需读5年的小学,结果读了6年。经过8年的学习,我从一名一无所知的孩童,成长为共青团员,并顺利进入高中学习。
学校本是根据当时公社的名称来命名的,但学校正如其名,周边有山有水,依山也旁水,虽说不上环境优美,至少环境安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学校北面是一座石山,半山腰以上是葱郁的松树和杉树,山的一侧便是一个小型水库,学校的东、南、西面都是农田,显得很多空旷,一眼能看到数十公里外的群山。
在学校北面的食堂外的石山下有一口水井,井水终年不断且夏凉冬暖,干净卫生,是我们乡村学生天然的免费饮料。我们上学那时,口渴了,下课就会跑到井边,滔一勺井水一饮而尽,一年四季都是如此。
别看是个乡村学校,操场也比较大,能容纳全校500余学生集体做课间操。操场上六十年代就有一个篮球场,后来又建了一个排球场。
学校正门的过厅上有个大戏台,学校和公社的重要文艺演出,都会在这个戏台上进行,戏台的对面就是内厅,可在内厅看戏,遮风又挡雨,也不会晒到太阳。
学校的内厅可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大厅里有十几根粗大的木柱,每根有七八米高,直径至少在50公分以上,显得巍峨壮观。
在戏台和内厅中间,有个四五米宽,二十余米长的露天区域,在戏台两边对称地栽着两棵不知名的树,到了秋天会开满紫色的花,给学校增添一些绿意和美景。这两棵树下各有一个水泥制作的简易乒乓球台。内厅平时不开大会时,也会整齐摆放三张木质的乒乓球台,两张老式有,一张是新的标准的。
学校的建筑有点像个四合院,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都分布在东西两面,所有房子都有过道相连,就是雨天,在学校内部走到任何一间房子,都不会淋雨。
房子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二楼都是木楼板,不隔音,楼上的人走去、移动课桌、椅子,下面都能感受得到。二楼的楼梯和过道也全是木的。那时学校为了安全起见,低年级学生都在一楼上课,高年级学生的教室就安排在二楼,老师的宿舍兼办公室都会挨着教室,便于管理学生。
读小学一年一期时,我的成绩很差,曾被列为留级对象,一年二期换了一个班主任后,不知什么原因,我的成绩一跃成为班上最好的几个之一。但后来还是因为教改的原因,相当于集体留级半年。
学校是公社当时唯一的一所初中,全公社的学生就读初中都得到这个学校,但那时升学率不高,能读上初中的每年就两个班,110余人,而每年小学毕业生至少在200人以上。
我之所以对这所学校印象深刻,一方面是我就读的第一所学校,坐落在生我养我的村里,读书的那些年,我在学校待的时间与在家里的时间差不好多,又是我学习起萌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一生中学习时间最长的学校。
另一方面学校的一草一木,每间教室、老师的办公室我都非常熟悉,特别是学校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印象。别看那些老师当时没有一个上过中专、大专,更不应说大学了,但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我是很佩服的,特别是他们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更值得敬佩。
我初中时的两位语文老师最让我佩服,他们上语文课时,同学们鸦雀无声,专心听他们讲三国演义、西游记的故事,每新学一个成语,他们都会根据成语讲出典故或故事,我常常听得入神,总感到上语文课的时间过得太快。有时下课后还跟在老师身后追问故事情节。
还有小学一二年级的班主任邹老师,既是老师教我们学习文化,又像妈妈一样对待我们每个孩子,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对我以后的人生影响特别大,参加工作以后,我还与她常有联系。
那些老师中,有的是公办老师,有的还是民办老师,放学后也许不要回家种地,但他们对教学工作都一样认真负责。对学生的作业,不管一个班多少人,他们都会自己批改,从不会找学生代劳,也不会草草应付了事。
他们对学生要求严格,不遵守纪律、违反校规校纪的,定会受到严肃批评甚至处分,但他们绝不会一棍子把人“打死”,不管怎么样也会给学生读书,绝不会轻易开除学生学籍。
他们经常把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在教室补课,不厌其烦手把手地教,却从不收取学生一分钱。在我的记忆里,每学期除了开学缴纳一次学费和书籍费(有困难的还可缓缴或得到减免),不会再收取任何费用,更不会巧立名目加重学生的经济负担。
初中毕业后,我去这所学校的次数不多,现在学校已发生很大变化。学校改建,建起了新的教学楼,教学设施也大为改善,学生规模、师资队伍也扩大不少,尽管经历撤区并乡,机构改革,山水中学至今保留着,名称都未改变。至于学校培养了多少人才,我无法知道,但的一点可以肯定,能从我老家那个山村走出来的人,一般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
前几年,我建了一个初中班级同学群,同学们在群里共同回忆在学校度过的美好时光,大家都表现出对母校的深情厚谊。曾表示要结伴一起重返学校参观,重温两年的初中学习经历,但由于同学们分居全国各地,一直未能成行。
不过,这些年我每年回乡,只要有时间,常会从远处眺望学校,几次还散步到了学校门口,遗憾的是,我有时间回去时,刚好也是学校放假之时,很难遇到老师和学生。偶尔我也会向附近的老乡或学生打听一下学校的情况,了解熟悉的校友们的一些事情。也许这就是我,一个曾经的乡村学子对母校的怀念之情吧。
不知这篇文章在简书上发出后,能否遇到自己的校友,这是我最期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