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终身成长》第七章读到一个故事,很受触动。
一、原文
活跃于20世纪50年代的儿童教育专家海姆·吉诺特给我们讲述了下面这个故事。妈妈带着5岁的布鲁斯第一次来到幼儿园。到幼儿园后,布鲁斯抬头看了看墙上的画,对妈妈说:“这么难看的画是谁画的?”妈妈立即更正他说:“这幅画这么漂亮,你却说很难看,这很不好。”但老师完全明白布鲁斯的意思。“请进,”这位老师说,“你不需要划出漂亮的画,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画不好看的画。”布鲁斯给了老师一个大大的微笑。她回答了布鲁斯心里真正的疑问,那就是:如果一个小男孩画画不好看该怎么办?
接下来,布鲁斯看到了一个坏了的玩具消防车。他把车捡起来,用一种自以为是的口气问:“是谁把消防车弄坏的?”妈妈再次抢着告诉他:“谁弄坏的对你来说有什么区别吗?这里的人你一个都不认识。”但老师理解布鲁斯的疑问。“玩具就是用来玩的,”她对布鲁斯说,“有的时候玩具就会被弄坏,这种事经常发生。”布鲁斯真正的疑问再一次被解答,那就是:如果一个小男孩弄坏了玩具该怎么办?
布鲁斯和妈妈挥手再见,开始了自己在幼儿园的第一天。他知道,这个地方不会有人对他进行评判,也不会给他贴上标签。
我们绝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就降低了对这种信息的敏感度。几年前,我和我的丈夫在发过南部的普罗旺斯度假两个星期。每个人对我们的都非常好,非常客气和大方。但是在假期的最后一天,我们开车去意大利吃午饭。我们到了那里,找到一家很小的家庭式餐厅,我突然忍不住哭了起来。当地人让我感到特别安心。我对丈夫说:“在法国,当别人对你好的时候,你感觉自己通过了某种测试。但是在意大利,一开始就没有被测试的感觉。”
给孩子传递固定型思维模式信息的父母和老师们就好像法国人,而给孩子传递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父母和老师就像意大利人。
二、感想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总是带着评判的态度,我们不喜欢被评判,却一直在评判者别人。我们渴望被接纳,却难以接纳周围的人。当体会到完全被接纳、完全没有被评判时,是一种十分安心的感觉,甚至可能是想哭的感觉,因为这种需求时刻都在,却极少得到满足。
作为父母,不要对孩子进行评判。作为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评判。让儿童在我们成人面前成为他自己,做回他自己,让儿童拥有安心的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