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感觉到自己必须在互联网“寄生”才能呼吸顺畅?我承认我就是这样的“寄生虫”,如果哪天没在互联网上逛逛,几乎可以肯定哪天的我是会失魂落魄的。
也许这不是什么好兆头。
我是在1998年因为单位要求做编辑必须用电脑处理稿件而接触互联网的,随即知道互联网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性和可能性,但同时也带来那么多的不确定性,甚至恐惧感。
互联网会引领人类走向光明,还是诱惑人类陷入黑暗?迄今,对互联网的研究文献已经是汗牛充栋,但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仍然极其肤浅,甚至不得而知。
在这个新的公共领域,很多人都是随大流者,只做选择,而少了自己的思考。更有甚者,互联网成为了表现者表现私性的有效工具,把所有私性方面的东西展现在公共空间。经过符合“自我”的信息过滤,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微观,越来越缺少大局面。
在互联网时代,激进的个体行为已经成为社会新常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从来没有像今天的互联网那样提供了新的“人的条件”,但同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的互联网那样,给人类提出了无限的挑战。
面对互联网,人们甚至需要重新定义“人”本身。如果人们像以往的数十年那样,被动地顺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自己,人类可能会不知不觉转变成为了“非人”。人们在互联网空间所进行的可能只是一种“劳作”,而非“工作”,更非“行动”。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但人们是选择成为互联网空间的动物,还是经“工作”成为人,或者经“行动”来创造意义,这并不取决于互联网本身,而是取决于人的主观选择。
不管人们喜欢与否,主导着人类的未来,不仅仅是传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更是人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
从更深层次来说,人总是游走于天使和魔鬼之间,既有“光明”也有“黑暗”。互联网仍然是工具。既然是工具,“光明”的力量或者“黑暗”的力量都可以使用。不过,是“光明”还是“黑暗”并不取决于互联网本身,而是互联网生存的社会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