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深
与海潮相答
杂谈读书
上个月被陈卓姐问道:“推荐本书?”
我检索了一下自己的阅读视域,无数的经典和名门从脑海间滑过,正准备推荐几个大部头,好让她觉得这个问题问对了人时。
手机屏幕亮起。
“不要有关历史的,不要有关文革的,并且是中文的”没错,这位英语专业的博士姐姐给推荐框上了范围。
嗯?这个要求顿时毙掉了我脑海里的一大推所谓的推荐。
回了一个”笑哭”的表情后,我木讷讷的给出一份自己也不怎么满意的推荐:试试《四世同堂》?或者来本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还有王小波。
那天大概是我第一次如此尴尬的为别人推荐书。因为卓姐自身喜欢的是侦探小说,很明显,我对侦探小说一窍不通,尽管她不指望我推荐她什么好的侦探小说,但她应该不想读那些我很喜欢的书。
第二天早上,我们去图书馆觅书。
新书空间进了一大批新书。还没上架,我们俩开始了各种提挑选,奇怪的是——百分之九十五的书我完全没有听过,百分之八十的作家我都不知道。当然,最耻辱的是我竟然对百分之五十的书名感到鄙夷,觉得肤浅而无聊。
“现在这书怎么都这么水”
“这翻译,真是糟透了”
“这不是在无病呻吟嘛”
“这写什么吖,竟然出书”
就在我们俩你一言我一语的互相嘀咕时,卓姐自嘲地说了句:“说的我俩好像有多牛逼似的”。
我没再说话,脸一下热了起来。
当然,并不是因为自己批判了能出书的作家而羞愧,我始终坚信读书就一定要读好书,读值得的书,那些遍地泛滥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书根本就不值得“被读”。我羞愧的是:我用自己的读书观否定了别人,单一的认为那些没有名气的小众书籍不值得读,这真是狭隘。
带着一丝丝的抵触,我还是在这堆书中挑选了几本多少有点兴趣的书。
随后的两天里,我把他们带在身边,偶尔看他顺眼时翻上几页。
不过很快,我就把两本书翻完了。
意外的是,我又去找了两本没名气的小书带在身边,随时翻看。我自然不觉得这书好看,只是在疲劳之际看一看不觉得是一种浪费。
坦诚地讲,我对自己感到意外,也对这些薄薄的一家之言感到意外。一直以来,经典读物就是我阅读的首选,没错,精细的研读一本经典胜过读上几十本类似的书,但用书的经典,作家的伟大给自己的读书视域画上了界限真是一件糟糕至极的事情。
这些书轻松,易懂,不需要深入思考更不用回头重新咀嚼来理解他说了什么。他不能带给我所谓马尔克斯般的恢弘流畅,也不会有石黑一雄般的蜿蜒曲折,但他们像饭后甜点,少而不腻。
看看袋子里那本连角都磨破的书,雷蒙德卡佛的极简小说烧的我脑壳痛,距离大师到底有多远?我不知道。但我要承认我是硬着头皮去理解他。
相反,那些不出名的作家们或许也并没想着要出名,他们记录生活,从很细小的视角,把不起眼的话题,不深度的内容在一个个疲倦的深夜递到读者面前,在生活的平凡面前,在文字的质朴面前,在他们的执着面前,人会被治愈。
一个短短的故事,一段很私人化的经历,甚至用恳切和期待的口吻感谢你的拜读的作家,或许这是他们这一生最好的作品,只要你翻开他,那种熟悉的朋友感便涌上来,你不用敬畏他们,你不用和千百人去辩驳争论他所能传达的主流价值,你的感受和他一样小众就足够。
其实,读书的意义和生活一样,有很多种,有的甚至“无意义”就是她的意义所在。如今,我越发地相信读书是一种消遣,是一种陪伴,是一种宁静的享受,至于他能不能让一个人文采飞扬,出口成章其实并不重要,因为真正的收获源自内心,而不是浮夸的炫耀。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