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说过“庖丁解牛”的故事。
一个唤作庖丁的厨师,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练就了一手出神入化的刀功,在解剖牛的身体时,每一刀都神准无比,达到了筋骨皮肉精确分离的地步。
其实,写文也是如此,好的文章就代表一个好的刀工,至于从哪里下刀,该怎么去分离血肉,都是有讲究的。
如果把文章比喻成庖丁手上的那头牛,那么,文章这头牛也可以拆解为筋骨皮肉。
文章的“筋”,指的是文章的观点,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
文章的“骨”,则是文章的框架,就像骨架对于人体的构造作用,有力撑起了文章的主干内容。
文章的“肉”,是文章的表达手法,填充与筋骨之间的东西,它决定文章的质量。
文章的“皮”,就是文章的语言文字,或者华丽或委婉,是文章最后呈现出的外表。
把文章拆解为四个部分之后,我们就可以逐一来填充内容,最终形成一篇我们想要写的文章。
其实,不光是庖丁解牛,写一篇文章就像建造一层大楼,钢筋铁骨,文章并不是凭空产生的空中楼阁,而是有血有肉的存在。
01
类比庖丁解牛,“筋”就相当于大楼的整个设计思路,也是整栋楼的灵魂与内涵。也就是整个文章的主旨,要论证的观点。指引整个文章的走向,是作者思路的凝聚。
观点是整篇文章的灵魂,那么如何去找到文章的观点呢。
观点来源于头脑中,头脑又是从哪里搜集信息呢,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是灵感的源泉。
好的观点,需要对读者产生价值,要么就是有趣娱乐心情,要么就是很深刻能够发人深省,要么就是你独特的观点带给人与众不同的感受。总而言之,能够让用户产生情绪波动,不论是产生共鸣抑或是推陈出新。
确定了观点后,就该思考从哪些方面去佐证你这些观点了。
02
“骨”文章的构架,也就是整个大楼的钢筋构造,这支撑着整篇文章的结构,就像大楼一样,稳固着整篇文章的行文。正是这构架,让一篇文章初步成型。
那么如何构架文章呢?
一般有,总论点—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总结
或者 总论点—论据——总结
这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但是不论何种论证方法,都遵循一个相同的逻辑,那就是文章的行文规矩:
提出问题-论证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构架决定了文章的说服力度,好的构架能够像响鼓一样给人心灵上的震撼,随着框架的布置一步步推进,最后达到高潮,给人心灵最高的冲击,这种效果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03
“肉”是文章的表现手法,整个大楼用水泥或者混凝土来堆砌,决定了整个楼的密度和质量。同样,以前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学习了很多表现手法,文章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文章的质量,是整个文章的观点是否能够深入人心的关键。
好的文章写法能够丝丝入扣,引人入胜,让人念念不忘。
张爱玲在《半生缘》中的整个行文都带有一丝悲凉,并不是因为她的语句多么悲伤,而是因为她善于应用环境的烘托来描述主人公的心情,这种手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同样,在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中,他善于应用对人物的表情,语气,动作,心理,姿态,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细节和环境的描写对于文章更加有内涵,有层次,活灵活现。
04
“皮”,也是大楼的整体色调,即文章的语句,也是整个文章的颜值所在,就像一篇文章的衣服,给人外在的美感。
就像一个女孩,再有内涵,如果没有漂亮的脸蛋,也无法吸引到别人的注意。
提升这种美感的方法有很多,介绍两个常见的:
1.使用短句
长句虽然华丽,未免冗长啰嗦,短句更有节奏,烘托效果更佳。
我们来比较下面两段话:
深夜的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寥寥狗吠声,行人匆匆而过。
深夜,街头,数声狗吠,行人匆匆。
这么一比,高低立显,短句比长句更有美感,也更有节奏和韵律感。
2. 创造画面感
比如形容一个人的很开心,可以用成语心花怒放,也可以这样表达,她的心情就像天上的云朵,轻飘飘。
对比而言,后面这个更容易形成画面感。
总之,在写文章的过程中,都是有规律可行的,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才能把文章写好。
一篇文章成型之后,最重要的是精细打磨和修改,不断修改病句,标点,以及寻找更好的表达方法,将文章的每个部分都不断优化,改进。
有人问,我不知道怎么改才好,其实很简单,把自己当作这篇文章的读者来看这篇文章,把每个细节仔细推敲,每个部分进行完善润色
最后,好的文章都是随心而行,所有方法都是辅助手段,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真诚的心去写。
记得关注我哦 不见不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