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人格和自然人格不是同一个东西,职业人格是需要团队经营的,需要更坚固的共识和信任。
今天看见消息,《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的导演、配音、编剧张策离职。不少网友惋惜,没有张策的朱一旦还是朱一旦吗?
《时尚先生》写过,2019年8月,朱一旦受邀参加某平台的“红人节”,他和张策一起赶到了成都。结果到了现场,张策被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场馆里只有朱一旦的座位,他需要和观众一起排队入场。
到了内场,又有明确的界限将两人区隔开。一排排红人座位后设置了白色的围栏,未受邀者张策只能站在后面。有网络大V认出了张策,来加他微信,并说“佩服你的创作。”
张策直到今天仍然记得当时的感受,“这个世界喜欢皮囊,不喜欢灵魂。”自那之后,他决定“建立自己的知名度“。
他在几个平台上建立了“导演张小策”的账号,涨了100多万粉丝。“如果你不去经营自己的话,就会非常被动。”
身处商业化的社会中,要把自己“职业化”,要把自己的技能时不时亮出来,让别人知道你做xx事情有能耐。(朱一旦在视频中的人设形象,其实应该算是职业人格吧)
我觉得其实可以算是工作之外的,平时生活中,为人处世,与人相处中,别人对你的映像。可以是谦和的,勤奋的,有点小脾气的,有个性的。
套用忒修斯之船的悖论,只要那个链接的架构还在,其实朱一旦还是朱一旦
况且,在短视频中,人们的记忆点,往往是视频里面的人事物(视觉优先)
所以不管导演换了谁,朱一旦还是朱一旦。
或者拿另外一个认知理论也可以解释,也就是,在某一个“团队”里面,记忆点也分主次。
只要在大框架和主角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察觉不能多少变化,比如极限挑战,跑男。
当然,这也不代表全部,也有少部分观众会认为不一样了。
话说回来,难道背后的工作人员就无人问津了吗?
当然不是,看现在的很多人的反响就知道了。
来自很多相关行业或者相关领域的人,都会有关注,这就涉及到圈层的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