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温习《伶官传序》里的名句:
师板书: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问:其中一个“忽”字,不用查字典,不用手写,用嘴说,用你的体验感觉来说,是哪一个“忽”字呢?如,有学生说,我姓周,不是周杰伦的周,而是周恩来的周。
一女生随声应到:忽然的忽。
师驳到:不对。忽然之忽,时短而有意外之感,似不合此语境句意,你这有忽悠人之嫌。
应是忽略的忽。因忽视而略之。书上注解为:一寸的十万分之意。那是本义。代入句中也通,是基本义。可你解读时,在此基础上,或未知此本义,却不影响你借此语境句意而推知对此句大意的理解。忽略,即因此而生。因太小而常被忽略。
其实,此为大意,特意应有特指:此句中的思,应是所溺之忽。正因溺而更易被忽略其祸患之基因之苗头,以致于久积成祸患,困住智勇。
不料。下午课间,这位女生怀抱手捧厚厚的大词典,来到办公室,微笑着直走到我的身边——大家原以为她是来问英语老师问题的:她是英语科代表,我同桌是英语老师。
我当时正看王鼎钧老先生的《古文观止化读》——当初,这一“化”字,吸引了我的注意,后得知王老为“台湾散文之父”,加之古文观止与三联的加持,即拍下此书——深为王荆公为小人物写墓志铭而钦敬,正快感于“魔鬼藏在细节里”一句。
有只见她把那早已翻开词典,摊放于眼前,笑对我说:老师,你说我的忽然,不对。你说的忽略也不对。你看词典上对忽的解释,三个意项,都没你说的。你还说我忽悠人!
我笑了,会心的笑了,真心为此生如此的认真而高兴、得意、自豪。也为她如此较真、执着、无所畏惧而心生敬意、畏感:这要讲错了,误的可不是一般子弟啊!
不过,也有担忧:认真是优点,太认真就不优了。死扣而尽信书,却忘了自身在特定语境中的特殊体验,实为一大缺憾。
这既不尊重文本及其作者,也不尊重别有用心的发问者。
关键是不尊重如饥似渴读书、正在日新月异成长的自己。
书上的注解,没有错。
辞典的解释,当然也没有错。
忽然的忽,与忽微的忽,明明就是一个忽,可怎能说你错呢?
问题是:如何让专家注解与自己体悟与文本语境,彼此契合、生动完美而少缺?
老师讲过之后,你还没弄明白,可真是个问题。但你抱典来质问,就不再是忽的问题,而是再也不能被忽视的大问题,答案的标准问题:标准的唯一,还是多元?谁更妥当?是谁制定的?又由谁来评判?你在何处?为何?如何?何如?
学习者,对话者,合作者,发现者,成长者。
自主而不盲从。虚心以涵实能。反思以利笃行。
读书,是为发现自己,成全彼此,而不是迷失。
结果,讲了一番之后,她抱起词典转身离开。
谢谢你!
她回头笑问:为什么要谢我?
你的追问,向我挑战,让我很高兴,使问题更明了。
——天使闪亮困境中。驱魔救人。(未完,待续)
对,之后还有好:最好?更好?刚好。
好,之后还有美:小美?大美?美神?
不当书厨,当厨书——将书料烹饪乐享。
还书香与书乡。火候是关键,冷木,无热情不行。
如何踩在巨人肩膀,让巨人苏醒,站起,而自己已与之融为一体,不会爬下,也不会掉下来,站成了一个新巨人?
化读,为正途。食古不化,危险。
《孔乙己》里店掌柜“像往常一样笑”,可能更多的是招呼顾客的标准的笑,这是基调主色,虽与哄笑、取笑、讥笑有关,但此时此句似应与情感与关,而关乎生意。
赤壁怀古中的周郎、公瑾,同属一人,名叫周瑜。可人道周郎,苏子遥想的不是周郎而是公瑾。为何?只因是苏子,是偶像的粉丝,尤多敬畏,而少世人的亲呢。
酹,书上注解为“凭吊”,也是词典义。本没错。可有人将之解释为:祭奠,立誓,似乎是更好:祭奠——已逝的风流人物、已醒的英雄梦想、早生的白发不幸的过往。立誓——面对如梦人生、梦醒之后欲何往:大江和明月,寄情江月,誓与之同。
此心安此处,无处不故乡。
水立方,有何含义?
水中有魔,也有神,驱魔请降水善神——上善之水,确立方向与准则。
你可知道,王是干出来的,士是下出的,道是象出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