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概述

作者: 翁晓帅 | 来源:发表于2018-06-27 16:31 被阅读49次

          纵观古今,我们从远古时期已经有了音乐,虽然都是神话传说,但也可以说明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传说伏羲发明了“琴”,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文化中占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之后的夏商周时期音乐已经开始丰富,夏商遗存的乐器有埙和磬,西周已经开始有了礼乐,出现了被儒家奉为雅乐典范的乐舞、六部。《诗经》与《楚辞》的出现,更是增加了音乐的普及性,而且已经有了技能的传授。随之乐器的多样性,不仅促进了音乐的发展,八音的产生更展现了古人制作乐器的智慧。先秦时期出现的乐律学,已经让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分析音乐。人们已经懂得运算求律的方法,这是一种飞跃,也为我们之后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孔孟、老庄、荀子、墨子,这些伟人的不同音乐思想,促成了我国最早一部音乐理论著作《乐记》的产生,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原理和音乐创作方法的基本理论。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感化人心、陶冶性情的作用。在这个时期,音乐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幽兰》文字谱

        秦汉时期“乐府”的出现,更加大了音乐保留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古琴音乐、道教音乐、佛教音乐、百戏,更是反映了人们那个时代丰富的艺术创造力,而李延年也因为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坷兜勒》一曲,成为史载最早运用外来音乐创作的人。古琴方面影响比较大的人物是蔡邕与蔡文姬,琴曲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有《幽兰》、《胡笳十八拍》、《广陵散》等。这个时期也已经出现了最早的记谱法——投壶鼓谱,加之大量的音乐文献,促使了文人音乐的产生。

    投壶鼓谱

          唐代初年基督教传入中国,在中原地区持续两百年后中断,这个时期中西、中日已经有了音乐交流。我们的统治者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太常寺”掌管礼乐,这时就出现了宫廷燕乐、唐大曲、法曲,尤其是法曲,它吸收了汉族传统音乐、佛乐、道乐、外来音乐的营养,成为了隋唐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除了宫廷音乐,民俗音乐在这个时期也非常的兴起,有民间小曲、敦煌歌舞、七言、俗讲、参军戏、散乐。除了这些,记谱法也已慢慢丰富和完善,之前使用的古琴文字谱在此时由曹柔革新为古琴减字谱,也出现了琵琶使用的燕乐半字谱。专门性的音乐著作空前增多,乐学理论得到了系统总结。

          北宋初期的宫廷音乐也是奢华的,随着市民音乐的兴起,宫廷转向民间,贵族转向平民,歌舞转向戏曲,之后出现了说唱音乐、宋杂剧、元散曲、元杂剧和南戏。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许多新的乐器,乐律学方面也出现了蔡元定的十八律,古琴流派浙派,在此时由郭沔(字楚望)创立。记谱法也有了工尺谱、俗字谱、律吕字谱。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以及《乐书》、《梦溪笔谈》、《碧鸡漫志》、《琴史》、《唱论》等等一些音乐文献相继问世。

    白石道人歌曲

          接着进入明清时期的音乐,有宫廷音乐、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尤其戏曲音乐,我们现在还有的四大声腔、梆子戏、川剧、豫剧,在那个时期也已经出现。歌舞音乐方面也存有秧歌、花鼓、二人转、二人台、木卡姆、白沙细乐、南音。不仅有这些,而且还有器乐方面的古琴、潮州音乐、长安鼓乐、山西八大套、辽宁鼓乐,也已经成熟。古琴艺术也流派纷呈,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江派、浙派、虞山派、广陵派、川派。音乐文献方面对于我们古琴最有影响的《神奇秘谱》已经问世,《溪山琴况》、《弦索备考》、《乐府传声》、《律吕精义》、《纳书楹曲谱》、《华秋苹琵琶谱》等等相继出现。

          在这个时期之前,我们还存有本民族的传统音乐,但进入中华民国时期,西方音乐通过基督教的赞美诗,各类铜管乐队,包括军乐队传入中国,我们便在新式学堂课程结构中产生了“学堂乐歌”,这些音乐大多反应“学习进步文明、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政治思想。这一时期的音乐旋律大多是用国外的,特别是日本,欧美的歌曲曲调,用我国的民歌曲调数量极少。西洋的唱歌、风琴、钢琴、提琴等得以传播,简谱、五线谱和西洋基础乐理逐渐被人们掌握。原有的传统音乐文化,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以求自身保存。因此,原有的传统音乐在社会音乐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也随之不断下降。由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洋音乐在多年的发展中从小到大不断前进,它在中国音乐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最终在中国社会音乐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参考书籍《中国音乐史》臧一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概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qi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