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接纳断言是靠最简单的捷径来判断的。
第一个叫传闻,比如“我今天看到有一个人,开着车直接闯红灯就过去了,现在的交通真的太危险了”。各位请注意,这个断言准确吗?你今天看到了一个人闯红灯,飞速地开了过去,这确实是一个事实。但问题是,现在的交通情况是不是真的比几年前更乱呢,是不是更危险呢?其实你不知道。
传言里对于叙事技巧的运用和事件元素的排列,都会让人依据事实得出错误的结论。造谣的人未必要说谎话,这一点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高级的会造谣的人根本不需要说谎话,他只需要颠倒事件的前后顺序就可以,他只需要改变你说话的顺序,或者把你讲的话中的某一部分剪掉,或者删掉几个字,谣言就形成了。我对这一段内容感同身受,也是这一点打动了我讲这本书。有很多人经常在网上看到我说很多很不靠谱的话,然后就觉得“樊登怎么什么都敢说”,实际上,这些片段前面往往会有一句话是“这些人认为”“有人说”,剪这些片段的人把“有人说”剪掉,就变成我说的了,就是这么简单。你说,剪这个片段的人说谎话了吗?他没有,他只是把你的原话剪掉了一些部分而已。所以,传闻特别容易引起谬误。
第二个叫作针对人身的论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辩论,往往不是辩论事情的是非对错,我们是直接判断“这个人是个坏人”,我们只需要给他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忽略他的言论。只要你给这个人贴一个标签,他所说的话就变得不重要了。为什么对对方的道德、品性进行攻击,会是一个有效的争吵的方法呢?因为它可以使得我们轻视对手,就是一个人说的话,随着这个人出了事,可能是他做了一些不那么道德的事,或者这个人有一些糟糕的社会标签,那我们就不用再听他的话了。我们只需要给他贴一个负面标签,这一类人的话我们都不用再听了。我相信这招可能很多人都用过,比如“不要理他,他是个神经病”。就这样,一个标签贴过去,这个人的话就已经不重要了。或者“那个人什么都反对,反正他一贯都反对,所以不要听他的”,你看,贴一个标签就结束了。
第三个就是神话和谬见。我们对于很多断言都会武断地否定,比如全球变暖这件事,我们现在的常识是地球在升温,全球在变暖,但是你去网上搜“全球变暖谬见”,你会发现有很多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一个神话,是一个谬见,是大家瞎说的。还有说牛是反刍性的动物,反刍性的动物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会导致气温升高。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胡说,不可能,养牛养了那么多年,怎么可能牛会造成温室效应呢。但事实上,牛对温室效应的影响甚至比汽车排放对温室效应的影响还要严重,牛排放的气体主要是甲烷,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温室气体。如果我们武断地说那是一个谬论,那这件事可能就被忽略了。
第四个是民间智慧和隐喻。民间智慧最重要的说服力来自押韵,这个我们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讲过,当人们听到一句押韵的话的时候,就很可能觉得似乎很有道理。比如当你要决策一件事,有一个人跟你讲“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你一听,觉得很有道理,要赶紧决断;但如果换一个人过来跟你讲“《论语》里说‘三思而后行’”,你觉得也挺有道理;再换一个人说“筑室道谋,三年不成”,你又会觉得不要跟别人商量了,要赶紧做决定。所以,我们的判断完全是根据押韵的情况来的。所以,大家今后听到这些押韵的俗话,还有老人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姜还是老的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话里的道理完全是混乱的,各种角度的说法都有,但只要它押韵,你听起来就觉得有道理),我们要批判性地思考。”
以上摘自《这是真的吗?》一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982673/9359318ece913e4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