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黄姨是我家的邻居,89岁的高龄,身体还算硬朗,每日自己坐着电动轮椅,在花园里晒晒太阳。黄姨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也快60多岁,常年在北京照顾自己的孙女,很少能回来看黄姨,黄姨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三年了。
中秋,儿子一家出去应酬,留黄姨一人在家过节,老人有些失落,嘟囔了几句,儿媳有些不悦,挑了大姑姐的理,黄姨维护着自己的女儿,说大女儿看着孙子忙,回不来。一家人的节,过得磕磕绊绊。
老人说这个事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蹦出的是曾经看过的一本书,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所讲的一个观点“课题分离”。
先说一下什么是课题分离:无论我们遇到什么事情,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他人的课题,分清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课题,而不去干涉他人的,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简单得多。
黄姨的观点是,女儿有孙女要照顾,没法回来,要让儿媳体谅大姑姐,不要和她攀比;儿媳觉得,大姑姐不够孝顺,过节都不回来陪陪老人。一时语急,两个人争执起来,儿子夹在中间,不知道应该劝谁。
黄姨明显的把女儿的事变成了自己问题,女儿照顾孙子,是女儿自己的事,这个不是她不能在过节的时候回来看母亲的理由,若想回来,怎么也能回来,只能说她自己没把回来看母亲的事,放在看孙子事之前罢了。
儿媳也是把大姑姐过节回来看婆婆的事,放在了自己陪老人这件事之前,这明显是两个事,儿媳该做的,是安排好婆婆一个人在家怎么过这个节的问题。
理清了问题,生活就简单很多了。其实课题分离并不是目标,而是入口。因为它让事情变得简单 ,但是如果仅仅只做课题分离这一步,那么就会陷入个体主义或者是孤立主义。
课题分离其实就是为了解开我们复杂的关系线,这种复杂就像搅在一起的毛线,而课题分离是帮助我们整理出独立的毛线球,最终就会编制出一件漂亮的“毛衣”。
黄姨和儿媳两个人的矛盾是把大姑姐不回来这个事,放在了自己情绪之前,这是课题分离捋出来他们的线,黄姨去与女儿沟通能不能回来,和儿媳沟通怎么安排她一个人在家(或者带着去应酬、或者留孙子在家陪着)。其实解决了这两个点,大家也就会皆大欢喜了。
我突然特别感谢这些年自己看过得书,在某些时候,书中的观点就那么不经意的跳出来,让我能看到问题的本质,不再纠结生活的本身。
比如此刻,窗外的阳光正好,东北的十月,树开始有了红红黄黄的色彩,这个季节该去爬山,去会友,去亲近大自然的,但是家就我和半自理的母亲。这个节,老公去照顾婆婆,姐姐也去了杭州,家已显得冷清。
此刻,我不再纠结于姐姐在过节的时候选择去哪,她把陪伴孩子放在了陪伴母亲之前,那是她的决定,我们沟通无果,我能做的就是照顾母亲,晒晒太阳,聊聊天,做一些可口的美食哄她开心,我们俩也挺好!
人生不过是渡四季,也渡自己,读一些书,看清一些事,未来的日子,阳光自会清澈,事事皆会温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