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诗也读人,读过这两首,才知道杜甫人品有多好!

读诗也读人,读过这两首,才知道杜甫人品有多好!

作者: 小离的私家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7-10-17 08:16 被阅读30次
    读诗也读人,读过这两首,才知道杜甫人品有多好!

    到成都的第二天,去了杜甫草堂。

    诗人冯至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有多少人知道,杜甫是出生于河南巩县,病故于由潭州到岳州的船上。成都西郊的杜甫草堂,只是他在安史之乱后飘泊辗转中的一个流寓之所。他两度居住于此,度过了他人生中短暂的一段宁静时光。

    当年那个草堂,如今已增建保护,成了川人最自豪的景点之一,淡季也是游人如织。农历八月底,四下溢着桂花香,草堂景区里竹子青翠,大树参天。 

    亲眼目睹茅屋故居后,百感交集。一千多年前的八月,就是在这里,杜甫写下了振聋发聩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那个凄风苦雨的湿冷秋夜里,年近五旬的杜甫辗转难眠。“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飘泊多年,本就睡眠愈少,屋破偏逢连夜雨,冷冷的雨脚,打湿的何止床头,每一滴都打在他心上,他辗转反侧,彻夜不得安宁。 

    那个曾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此刻蜗居于一间茅屋,受尽饥寒苦楚。这混浊的世道,已经连一处茅屋的清净都不给他了。 

    曾经,年轻的杜甫心怀天地,“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后来,触目皆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有心事君抚民,却屡屡碰壁,忧心如焚,惆怅难述。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也许在杜甫眼里,广厦,是社稷,是朝局。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是社稷稳固,是朝局清明,是天下寒士有立足之地,是万千“构厦”的栋梁之才有用武之处。只要能有这么一天,他受的苦又算什么呢?

    有过痛苦,方知众生皆苦。杜甫的温厚心肠,并未因自己受的苦而改变,反而是悲悯之情与日俱增。 

    读诗也读人,读过这两首,才知道杜甫人品有多好!

    家里种了枣树,邻居来打枣吃,杜甫从不阻拦,他知道,这个孤苦无依的妇人一定是太饿了。后来搬了家,在得知新住户吴郎给院子加筑篱笆墙后,他写下《又呈吴郎》,言辞恳切,“如果不是穷困,她不会来打别人家的枣,她为此战战兢兢,所以不但不要阻拦,还要与她亲善”。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一句更是直接点明残酷的社会现状,由小及大,由己及人,苦口婆心只为劝吴郎给妇人一条活路。 

    木心曾说——“佩服,总不及感动好;感动中已有了佩服,佩服中有感动吗,常常是没有的。”

    浩瀚古今篇章里,不乏让人佩服的好诗,而杜甫的诗,是能让人感动的。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文人墨客甚多,但字字凉入骨却心肠温厚如斯的,只有杜甫一个。

    年少时喜欢李白的疏狂不羁,李商隐的幽婉秾丽,后来年岁渐长,又羡慕王维的恬淡超脱,再后来,于李贺的冷厉奇诡中惊醒,触目惊心。

    唯有杜甫的诗,不敢轻易拿起,亦不敢轻易放下。不是杜甫的诗太厚重,是我的生命太单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诗也读人,读过这两首,才知道杜甫人品有多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ur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