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今日看点读书
原创:从《邓稼先》,看杨振宁

原创:从《邓稼先》,看杨振宁

作者: 广羽三妞 | 来源:发表于2017-02-23 10:04 被阅读63次
    (“两弹”元勋邓稼先)

    我想写这个题目,是在上礼拜六,跟七年级的孩子一起看语文课本,在孩子语文书的第一课就是杨振宁先生写的《邓稼先》一文。当时“《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放弃美国国籍 转为中科院士》”的消息应该还没有公布出来。

    对杨振宁先生的了解也就是他“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还有就是先生在“2004年12月24日,时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登记结婚。”当然,从这个时候开始,坊间对先生私生活的议论就一直经久不衰。就是现在也还有人在恶语相向。

    那天跟孩子一起看课文,首先想到的也是这两件事,因为其他的高科技事件我等百姓也看不懂。

    单就先生写的这篇文章(文章全文我就不付了,有兴趣的可以网络;家里有七年级孩子可以问孩子要语文课本看看。),我们就可以看出先生的为人。

    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面对挚友的逝世,杨振宁先生无限悲痛。老先生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多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文字来缅怀自己的挚友。

    (杨振宁(右)与邓稼先(左))

    文章一共是五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先生从历史发展出发,在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推出邓稼先——“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既写出了邓稼先在历史大舞台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对历史的发展生产的巨大影响,又写出了邓稼先“鲜为人知”的谦逊品格及高尚情操。

    接着第二部分就介绍了友人(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对国家对民族做出的卓越贡献——“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第三部分,老先生又从个人性格上写了友人的与众不同。老先生用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跟邓稼先做对比,更加突出友人邓稼先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一个“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尤其强调“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所以中国人的骄傲!)

    第四部分,先生写了自己对民族的感情、对邓稼先的友谊——“民族感情?友情?”

    就在邓老先生写信告诉先生说“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时,先生写到“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在这里,先生说“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我们不难看出先生对友人的挚爱,在先生心目中,友人的骄傲就是自己的骄傲!就是民族的骄傲!就是所有中国人的自豪!

    第五部分,先生回忆了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中国男儿”气概。

    毫无疑问,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先生引用邓老的一句话“我不能走!”书写了友人的“中国男儿”情怀,也是先生跟友人共同的情怀,更是他们那一辈为民族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科学家们的共同情怀。

    文章结尾处,那首五四时代的歌,又把友人拉回到近一百年的历史大背景下,赞扬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中国男儿”。先生赞友人是“永恒的骄傲”。是先生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整篇文章,文字朴实,感情真挚,一气呵成!透过文字,你读出了什么样的作者?为什么新闻“《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放弃美国国籍 转为中科院士》”一出,对老先生就有那么多的非议呢?

    我们就不要看那么多的历史资料,不要说老先生对民族做出的贡献,单单只看这篇文章,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说,这位90高龄的老先生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我们凭什么对一位90高龄的老人说三道四。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一位90多岁的老人他都是睿智的,他都是心怀慈悲的。我们能理解普通平头百姓落叶归根的情怀,难道就非要让老先生给“回国”一个理由吗?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呢?我们又做了些什么?难道比先生贡献得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从《邓稼先》,看杨振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twv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