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九零后的我们一直被贴上“叛逆”的标签,飞速发展的网络科学技把我们带入这个瞬息万变的
时代,让我们足不出货就可以知晓外面的世界。这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红利,但同时也让
大多数的我们迷失了生活的方向,过着“三随”,即随便,随大流,随惯性的生活。所以迷茫过后
的我们又开始高喊“做自己”。
那么什么才是“做自己呢”?
做自己=成功
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李开复老师的《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
请注意这个年份:2005年到2010年,整个中国就是这一类职场励志书流行的时候。
比如,《杜拉拉升职记》、《圈子圈套》、《输赢》、《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些书都是在那时爆发的。
你去拆解这些书,会发现,这个所谓的“好”,背后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在职场,或者再狭隘一点——外企,获得一个顶级的职位。
并不是说这不叫成功,但是,全世界都这样讲也太无趣了吧?
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关于“做自己”的第一个结论:“做最好的自己”,就等于很成功。
但显然不是。
因为这个世界上,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做自己=发现自己
2007年的时候,教育部明确要求大学开设以“特质论”为核心的“职业生涯规划”课。
什么叫特质论?
简单来说就是,就是去评测你有什么样的天赋、能力、兴趣、价值观,然后就可以推荐一个合适的工作给你。
那段时间,大家都认为做自己就等于Find Myself,发现自我、找到自我。
可是,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测评:9型人格、霍兰德还有星座……
但其实我们并不是在测量自己,而是给自己贴一个让自己舒服的标签。
很多时候,星座、性格都变成这个设想。
那时我们也不是在找自己,而是在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标签,贴到上面去,为自己背书。
为什么会有这种需求呢?因为大部分中国学生,并没有真实和成熟的自我。
小的时候你妈妈跟你说,
孩子你要考一个好中学;
然后,考个好大学;
然后,找个好工作;
再找个好媳妇;生个好孩子……
然后呢,让你的孩子上个好幼儿园,上个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就是这么一个链条。
所以,很多人都是千人一面。
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真的是很难会有一个清楚到可测量,或者仅通过测量就能达成的事。
做自己=与众不同
在我们今天这个功利世俗的灰暗年代,不拼爹、无背景、非名校、没有钱,我们的生活是否还有精彩的可能?
希望每一个无背景、非名校、无钱无缘海外镀金的如你我的“平凡人”,都能学习到如何成为改变自己生命的英雄,以及找到让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勇气与智慧。
然后开始做些什么。如果有一天,有人开始打击你、嘲讽你、告诉你那不行,那正是因为,你走在了自己的路上。
……
其实现在回头看,觉得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屌丝心态。
那时,我们就是特别想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证明自己。
这可能是另外一种走偏吧。
到这个阶段“做自己”成为一种自己的壳:如果谁说你不好,你就说我在做自己。
有的时候明明做不到,但你说:我不想要,我在做自己。
——这是我们中国人”做自己“的第三个阶段。
仅追求与众不同,其实是最廉价和偷懒的“做自己”。
做自己=找回真我
“做自己”的理念继续在往前推进。
大概是在2014-2015年,慢慢地这个话题就回到“找回真我”里面去了。
你会注意到有大量的关于科学和心理学的书出现。——
“自我”应该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空间里,才有可能找准,而不仅是你的自我感觉。
巴菲特有个飞机师,叫做弗林。
他为巴菲特开了十多年飞机。有一次,他问巴菲特:怎么才能像你一样获得成功呢?
巴菲特说:
第一步,你要圈出25件你特别想要的东西。
如果你想不明白,你可以用“有趣”和“有用”做一个评分。
第二步,圈出5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然后怎么办?
有人说,我懂,然后就集中全力马上开始做这5个,有机会再去做那20个。
完全错了。
巴菲特说,接下来,你这一辈子要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另外那20个目标。
因为人这一辈子做好5件事,已经非常非常难。
这些有点儿希望,又不可能穷尽的事情,才是最恐怖的。
你要集中你所有的精力去躲避那20个,它们只是幻觉;
那5个勾勒出来的才是真正的你。
在这个时代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我们的特质只是帮助我们找到需要的方式而已。
我特别欣赏罗丹的观点:
有人问他,雕刻是怎么回事?
罗丹说,雕刻就是把一坨石头中间不属于它的部分给去掉,剩下的其实就是雕塑本身。
“
人生也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是一个从社会的我、虚假的我、想象的我到内在的我,慢慢地去找到一个真正的我的过程。
做自己=塑造自我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自我这个东西,其实你是看不见的,没有什么所谓的自我,它是流动的,冲撞的。你只有真真正正地撞上了些什么,才知道边界在哪儿。
那么,撞上什么东西会让你知道边界呢?
往下是没边界的,只有往上走。
所以,山本耀司说,你要终身跟那些很强的东西,很可怕的东西和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自我是不断地在自我升级中间碰撞而产生的。
山本耀司把自我又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自我”不是在寻找所谓的真我;根本没有什么真我,自我是一个持续的自我塑造的过程。
也就是说,不会有什么Be Myself,只会有Make Myself,Create Myself;不会有什么回到内心,你需要持续地回去,同时持续地升级。
这样就像每隔一段时间,登上一座新的高山,看到全然不同的格局和风景。
所以,一个自我塑造的过程,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个是持续的“自我超越”。
但是,只要自我超越,就会不断地失手。
如果一个人都没有受过伤,说明这个家伙做得不够努力。
当你在做自我超越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做对,也很有可能做错。
第二个很重要的事叫“自我负责”。
什么叫自我负责?
比如,你怎么面对一个糟糕上司,或者一个贱人?
A选项是你自己牛X,能改变它;
B选项是虽然改变不了,但你可以选择不在这上班——我能力够强,不给你打工总可以吧。
还是搞不定,退一步选择C选项:尝试让自己成长,成为一个能改变的人,或者能够做选择的人。
还做不到的话,D选项,你至少有能力让自己爽一点,不要那么纠结,去接纳这个事情。
——以上四种都是自我负责。都比E选项,“留在原地抱怨,既改变不了现状,自己也不爽”好。
第三个叫“自我接纳”。
当一个人实现自我负责后,他可能需要做第三个功课,就是自我接纳。
什么叫自我接纳?就是承认这个世界上的确有我hold不住的事情。
自我负责不是自我掌控,而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什么要做,什么不要做。
有人可能特别适合创业,有人就是喜欢稳稳当当地过自己的小日子,那么只要你能做到自我接纳,也很好。
不过,自我接纳是以自我超越和自我负责为前提的。
否则,那就是你的“龟壳”。
讲到这里很清楚了——做自己,其实是持续地自我超越,对结果负责,并通过这个过程,不断了解自己的边界。
正是因为你知道有些东西做不到,所以你会知黑守白,守正出奇。
正因为有自我接纳,所以你反而可以很好地去欣赏每一个人,然后进入下一轮的自我超越。
这就是一个人Make Myself、自我塑造的过程。
如果你不去花时间去创造一个未来,迟早你会花更多时间去应付生活给你的shit。
生活把屎盆子扣你脸上的时候,你花的功夫一点都不比你去创造未来少。
但是前者处于快乐和幸福,后者则完全处于恐惧和焦虑。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你的自我去碰撞一些更高、更强、更厉害的东西,让自己不断的启动,不断自我突破。
▼
总结一下,“做自己”这十年分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我们争取的是主流的成功。
第二个时期,我们开始探讨特质,比如《现在发现你的优势》。
第三个时期,我们都刻意去与众不同,像一个逆反的孩子。
第四个时期,我们开始去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我?
到了第五个时期,我们从狭隘的个人心理学中走出来,把自己放在历史和生物中间,重新理解世界。
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本质就是生生不息,持续地自我塑造与创造。
这就是我们中国这十年来走过的关于”做自己“的路。
从这个角度往前看,你会很清晰地看到未来十年什么叫做真正的做自己。它一定是更多元,更理性,以及更强调内在性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