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拔节生长时。
4月中旬,为期两天(16、17号)的作文教学培训学习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
进修学校王长丽主任的培训讲座,深深地折服了我,为她的广文博学,更为她解读语文教材的能力。王主任很有深意地告诉大家,在课程目标及教学用书的引领下,语文课本就是一座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起初,语文课本在我浅显的认识中,就是老师带领学生识字、遣词、造句……一个帮手而已,认识其中的一些个知识点就足够了,引导学生大量拓展课外阅读才是最重要的。其实不然。
经过这两天轻松愉悦的学习,从王主任深入浅出的例子中,从李瑞君老师的课例中,从赵老师、郭老师慧心的点评引领中,我真真切切、彻彻底底领悟到了语文课本的魅力。
我们手中的语文课本,不仅仅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简单例子,更重要的是,它是老师挖掘、梳理、罗列种种知识与学习方法的资源库。
例如:课本能很好地帮助老师引导学生如何轻松自如地进行习作。
曾经的我,仅仅以为,每单元的习作主题与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相吻合的,仅此而已。于是乎,结合单元中的口语交际,及作文要求提示,外加一些课本以外的习作例文,便满怀信心地让学生大显身手。其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往往不尽人意。
这次培训,语文课本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原来,习作利用课本可以这样教。
当我们静下心来,用心挖掘课本里每一单元的主题及相应课例时,你会发现,在课例中藏着太多太多有助于习作的写作方法。如果我们能有针对性地把这些习作之法进行梳理与归类,再有策略地教给学生,那将是我们引导学生习作的最佳之道。
比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
此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生命的价值体现。本单元的习作也是让围绕这一话题来讲述生活中一个生命现象或生命故事。
一、整合单元课例,提炼主题思想,拓展思路
在学生动手写作之前,我们应先从梳理课例入手。本单元一共有四个课例,分别为《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这几篇课文都从不同方面再现了生命的魅力――弱小不一定意味着平凡,只要心中有梦,生命一样可以绚烂。再次让学生重温四个课例,感受生命的价值,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感,进而去敬畏并热爱身边熟知的生命。同时,老师再有意列举一些学生身边常见的生命故事。悄无声息中,便为学生打开了选材的思路。
二、深入文段,探寻习作方法。
接下来,我们再由篇走入段中。
《触摸春天》,一共有7个自然段。
第一个自然段仅有一句话:邻居的小孩安静,是个盲童。
这时,老师有意点拨,学生便会明白,下面的几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着第一段中的“盲”字来写。
作者先是观察“盲童”是如何花中穿梭、又如何用双手拢到一只蝴蝶的情景,惊叹于“盲”创造出的奇迹。而后作者由观察到的现象,被“盲”感动之余,写出自己深深的感悟。
这样,由“抓住人物的特点”,“ 由观察到感悟”,两个写作上的小方法便被提炼而出。
那么,作者在描写“盲童”奇特现象时,又是如何来写的呢?
第三、四段中一系列的动词:穿梭、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停下来、慢慢地伸出、悄然合拢等,学生不难看出。原来,使用一些恰当的“动词”,更能突出人物“盲”的奇特,也使事例显得真实鲜活起来。
这时,有关人的生命叙事,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1.这个人有哪方面的特点。比如:消防员“敢于冒险”,冲锋在第一线;环卫工人为了道路的清洁,“披星戴月”坚守在马路边;为生活“奔波劳碌”的爸爸等。
2.通过一件事例,来表现这个人物特点。
3.在事例中,用上一些描写人动作的词。
4.这件事例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如此一来,学生再去写作时,是不是就容易轻松得多啦!
我们再来看《生命 生命》中的片段。文中共有5段。
第一段,借用一个很值得人去深思的问题“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引出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
“飞蛾求生”、“砖缝中的香瓜子”、“静听心跳”。
最后,作者由这三个事例引发出自己对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在于,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珍惜生命,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飞蛾求生”、“砖缝中的香瓜子”、“静听心跳”这三个生命事例分别属于写动物、植物、人。每个事例也是先写现象,后书写感悟——即有观到议的写作方法。
“砖缝中的香瓜子”,在这个写植物的事例中,不妨让学生再认真观察,除了先观后议外,还有那些发现?
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会发现:
本段中有环境描写――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
有拟人的修辞手法――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学生能从“环境”与“拟人”中,很好地体会出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
还有《花的勇气》第二段写到:
小吕听了,将车子停住,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在这一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小花呢?
学生会发现:
“白的、黄的、紫的”是说小花的颜色;
“多、密、辽阔”是说小花的数量之多之茂盛;
“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这是拿青草与小花进行对比;
“好像”一词又写出了作者的想象。
所以,这时如果写的是植物,完全可以让学生仿照“砖缝中的香瓜子”来写。习作中,先观后议,加上环境描写与拟人的修辞手法。还有,颜色、对比、想象等方面,也可选上一二。如此一修饰,自己写的事例不仅能突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语言又不失平淡,还能让段落更加饱满起来。
对于中段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习作材料,有了习作方法,写一篇相对完整的习作已不成问题。
在李瑞君老师的作文习作课上(课例中找写作方法)足以证明这一点。
就是这样,通过现有的课本资源,我们去寻找,去发现,去归纳,去整合,去运用。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有话可说,有段可仿,有文可写,有法可用。传授方法于学生,让其终生受用。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培训即将结束时,赵云老师随手拿起三年级的语文课本,很真诚地用事例(园地中的“我的发现”也是和习作有关联的)告诉大家,语文课本的编者在编著课本时,无时无刻不在关照学生,只要老师有心,书中的每个角落都是宝,都汇聚着简而易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郭丽歌老师更是一语中的:依本行文。
是啊,依本行文!课本就是我们习作中最好的老师。
愿在这芳香四溢的季节,走进课本,撷取美好,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