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电影|生活
❶
写上海,写女人,写上海女人。除了张爱玲,我最喜欢王安忆。
上次看王安忆是大二,《长恨歌》的情节大多忘了,但对书里“上海女人”的印象很深。
大家都说上海女人清高,优越感强,除上海人外,看谁都是乡下人。看了王安忆,我完全能理解这种城市性格。
她们从小浸泡在新式文化中,当我们的女权主义只是用来打打嘴炮时,她们当中不少人已经在实践了。摩天大楼、车水马龙等等繁华,造就了这座骄傲又内敛的城市和人文性格。
❷
《69届初中生》还是讲上海女人。我一直以为60年代那段历史很忌讳,那些知青上山下乡的故事,只能从父辈的口中听到。
女主角雯雯呱呱坠地那一刻,注定了她平凡又特殊。平凡在于,她自己也意识到:无论哪里,没了她,就像消失在星际的尘埃,无人察觉。
特殊却在于,她是69届初中生,不是68,也不是70。如果是前者,她能读多一年高中,考上大学就容易一点了。如果是后者,因为政策,她还可以留在上海不用去插队。
她心里也会感慨:命运啊命运。就像我们也会捶大腿,为什么我们就是这一届呢什么好事都完美的避开了自己。
❸
这本书的代入感很强。其实,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它好看,它畅销,它欲罢不能。都因为它描绘出了你的故事和影子。
从渺小的普通人的故事出发,更能体会年代细节。
书里交织了雯雯豆蔻期的自大、青春期的鲁莽和情窦初开、青年期的哀愁和孤独。这几乎是万千女生的成长写照。
虽然已经过了那个“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中二年代,看到书里的细节,做过的蠢事又浮现在眼前。
少儿期我们和好朋友们经常因为鸡毛小事吵架,吵完第二天和好。
青春期我们希望全世界都能理解自己,受了委屈和不解,总希望第一时间得到体谅和解释。
慢慢的长大,也没所谓了。
毕竟,让别人精准的了解自己,是很难的。
❸
书里王安忆恰到好处的撩拨,总能让人眼眶一湿。
比如,女主角雯雯说:
她不明白,一个人在世界上不可能处处受器重的,只有在他最适合的位置上才可能受器重。
而那合适的位置,也许一个人只可能有一个,偌大的世界,全凭着运气和勇气去撞去碰了。
感动得我立刻记下来了。
让人欲罢不能的地方在于,她把女性的心理活动描绘的丝丝入扣。
情感、婚姻是环绕女性一生的命题,现在的鸡汤总是鼓吹女性要当自强。然而看完鸡汤,生活完全没有变化。
****要怪就怪,“改变”自己的成本太高,力气太大,而我们当中的多数女生,不过是,有心无力的普通人。
书中的雯雯迷茫,她不喜欢为了把户口迁回上海而疏通关系,回到上海后又围着自己的男人转。最后迷茫到极点了,才愿意着眼于自己的生活,着眼于自己的价值。
这不是我们每个不甘平庸却相当普通的女孩们的真实写照吗。
❹
全书看完,翻到封底。上架类型写着:儿童文学。
大概编辑是想着:女性的自我认知要从娃娃抓起吧。
王安忆作为一个多产的作家,书里的故事除了部分是她的生活体验外,她还经常搜集别人的故事。甚至能去到监狱那种地方听囚犯们讲自己的经历。
真是厉害了,我的王安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