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影视版的《林家铺子》《骆驼祥子》。
《林家铺子》是茅盾先生写的,《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写的。两部作品都反映的是19世纪30年代故事。这两部影片是非常老的作品了,很有收藏价值。虽然那个年代的拍摄工具简陋,但是实际演绎的效果却丝毫不亚于现在用高科技制作的任何一部影片,可见一部影片的成败不在于拍摄工具的先进与否。看看现代影片,无非就是露胸,激情热吻,竟奉为放之四海皆准的黄金法则。看毕,索然无味。
通过故事了解到那个时候生活真的是艰难,不要说电灯了,就连电都没有通。昏黄的油灯,微弱的光线,可以说还原了30年代最真实的社会图景,没有比这更真实的了。
就那些演员每个人都是面黄肌瘦,穿着真可谓是衣衫褴褛,大大小小的补丁是对“粗布大缯裹生涯”最形象生动的描绘。但是补丁难掩他们的炯炯有神的目光。瘦弱的身躯仍有一股十足精神劲儿,可怜现在俱已经化为一抔净土。颓败的院墙,简陋的房屋,狭小的空间,昏暗的光线,一切都预示着生活的艰难。
那个年代连填饱肚子都成了一种奢望,有了上顿没下顿。虽然说泱泱华夏地大物博,可是仍免不了“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悖论!地主官僚阶级油光满面,无所事事,下层农民只有啃树皮。虽然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眨眼间过去了千年,可是仍不免有“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三国曹植的《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我看跟改革开放以前差不了多少。
《骆驼祥子》有一句话,男人卖汗,女人卖肉,这是对黑暗社会的痛斥,对腐朽的无奈。难道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就会好一些吗?也好不到哪儿去。《林家铺子》中林老板虽然说是不出力气靠生意吃饭,但是仍然受到上面地主阶级官僚阶级的残忍剥削,最后沦落到家破人亡出逃外地。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生动地反映了这种社会现实,这是什么社会——人吃人的社会。
《林家铺子》中林老板算不得是一个奸商。是一个正直诚实的商人。可是最后却拿着寡妇老妇人的欠款逃走了,确实足够让人愤愤不平。但是了解故事始末的人,你也会对林老板寄去一份同情。都是生活所逼迫,社会所逼迫,从而让一个正常人变得不正常。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对于游行示威者来说,摇旗呐喊走街串巷。着实是激动人心,大快淋漓。但是谁能想得到那些小商人?他们也是拖家带口的。烧毁日货,也足以让千万家庭家破离亡,妻离子散。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打压日本经济,却是两败俱伤,谁是赢家?
看看我们生活的当下,比那个时候好过千万倍。衣食住行极大地方便,可是仍有许多人感到不幸福、不满足。他们有了好的,就想要更好的,有了更好的,就想要最好的。人的欲望永远是一个无底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