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闫丰老师非常接地气的好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做老师》,思绪万千。其实在读每小节时就发现闫老师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解读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这些没有读过原著或者读了却没有深刻理解的老师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现在全书读完了觉得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提起笔来想把它们转化成文字时,竟然无字可写,真是羞愧难当。幸好这次从读第一节开始,我略做了一些记录,只好从里面罗列一下东西,以宽慰我想写又写不出东西的心情。
一、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智慧
只有那些有智慧的老师才能照亮学生前方的道路,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才能在课堂教学里不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去寻求知识。
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教师在课堂上要力求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这不仅是课堂教学本身的需要,也是教师素养的重要体现。当教师精通了自己所教学科,他在课堂中有精力、有能力去关注学生的思维与兴趣,也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恰当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
有意识展现自己是有教育智慧和精神的标志,我们教师应该每时每刻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把最好的状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加上自己雄厚的学科实力和人格魅力,就会让学生被你牵引。不得不承认,一个人遇到一个好老师,一个可以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好老师是一种幸运。好老师会有办法去挖掘每个学生内心的财富,会给出不同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有时间“想一想”,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得到喘息。这样的老师具备灵活善变的教学艺术。
二、读懂心灵,融合情感
在教育现实中,因为不能读懂彼此的心灵而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仔细想来都是由于彼此未能读懂对方心灵导致的。我们必须坚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本着美好的愿望,一方进行教育,一方接受教育。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彼此教育与受教育的过程。在看到彼此美好愿望的前提下,其实一切的不和谐与不理解都是暂时的, 那种种隔阂与冲突也都可以找到解决的途径。但在这个彼此接近对方心灵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家长与作为被教育者的孩子之间,依然有着一种天然的顺序与差别:教师和家长在阅历、知识、情感的成熟度等方面,在大多数情况下,超过了尚处于生长阶段的孩子。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首先要作出某种姿态,这种姿态要能让孩子理解和认可,让孩子真正看到来自教师和家长心中的美好的愿望。在这种真诚的姿态和行动中,教师和家长方能逐渐接触到孩子的心灵,看到他内心深处发生的一切,并以一种同样让孩子理解和认可的方式提供应有的帮助。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但需要高度的教育技巧,更需要面对孩子心灵的极大的耐心与信赖。任何一句不经意的话,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足以使一颗脆弱、娇嫩的童心受到伤害。而一个人在幼年、童年、少年时代受到的心灵伤害,往往需要花费极大的力气才能得以弥补,有时甚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成为他终身都不能摆脱的阴影。
三、爱上阅读,放飞梦想
阅读是人生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的必要元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不掌握数学,不会解应用题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去并获得幸福;然而,如果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扪心自问,我们教师群体中不爱阅读。不会阅读的人会少吗?闫丰老师也说:读书就是生活,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自己应该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当成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命状态,更应该有责任使我们的学生走上这条可以寻觅到人之幸福的道路。
我虽然是一个乡村教学点的老师,我的学生只有一二年级,但是我已经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我在非常努力地引导孩子慢慢地去爱上阅读,为此,我牺牲了几百个日夜在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的帮助下,正在打造一个温馨的阅览室,希望孩子们从这里起飞,去广袤的天空翱翔。
四、健康才是幸福的源泉
离开了健康,一切都是浮云。叔本华说过,幸福系之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好坏又与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教师的首要工作应该就是关注并维护学生的健康。但是现实中我们的做法却背道而驰,为了升学率,学校、家庭、社会都把学生当成了做题的机器,分数成了学生挥之不去的恶魔。琳琅满目的培训班就可以佐证孩子们的心酸,“不输在起跑线”的思想让四五岁的娃娃就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家长们也累得无可奈何,但是依然趋之若鹜。我外甥的儿子读一年级就参加了两个兴趣班,为了完成各项任务,每天晚上都要11点之后才能去睡觉,父母也必须陪着呀,而且父母不能发脾气要非常谨慎,方能继续完成他们的心愿。这不是最滑稽的花钱买罪受吗?一家人受罪。还孩子健康,还孩子正常的童年,这是目前教育人最应该面对的现实,不要因为自己的钱袋子去推波助澜。
闫丰老师吃透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精髓,又效仿苏霍姆林斯基从领导岗位走上教育一线,给我们教育人树起了一面大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愿我们都能用一辈子备好一节课的信仰,去充分表现最美的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