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乡村笔记,一个致力于乡村扶贫和为城市孩子提供乡土教育的平台。
从去年11月底开始,我们带城市里的学生去到湘西、川西、山东的乡村,领会乡土中国,学习社会调研。从解放日报、光明网,到梨视频、微博热搜,都能看到我们的身影。
我们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复旦团队,创始人去过纽约、芬兰、曼谷、平壤游学,拿过一站到底答题节目冠军;团队成员有的是拿过五四奖章的公务员,有的是码代码的系统架构师,但最后我们都选择回到乡土中国,关注乡村。
为什么孩子要去乡村学习?为什么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乡村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
恐怕很多人不理解。有的人说是国家大力推动,有的人说是锻炼吃苦耐劳。
这些当然都对。但是我们想带城市的孩子去乡村,是因为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的孩子如果没有乡村的经历,就相当于一个精神上的“残疾人”。
中国自己就有着广阔的乡村天地可以为调研、社会实践、研学旅游提供场所,为什么视野里只有国外的纽约、巴黎一类的大城市?
并不是说去乡村,比去纽约、巴黎要好,而是说一个完整的视野离不开乡村。
向上的纽约巴黎教会我们如何展现自己有多优秀,向下的乡村田野让我们学会理解他人,同时也学会如何让他人理解我们。
换句话说,就是乡村田野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所说的,“当你想批评人时,记住,并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和你有一样的条件。”
这就是一个同理心的问题。现在很多人是没有同理心的。
那些在社交网络上大放厥词然后被喷得狗血淋头的人,还有生活被女生讨厌的直男癌,就是最经典的例子。
曾经上过一堂课,老师让我们做关于艺术的presentation。
一个男生上去放了张肌肉男的图片,激动地讲了十多分钟的健身,把全班尴尬得不行。他从不听其他同学的presentation,经常嘲讽同学的观点但从不提出自己的观点。
所以,没有同理心的人喜欢说“你”和“我”,而有同理心的人说“我们”。
去各种各样不同的村子,通过课程的方式了解乡村的文化和乡村的人,体会“另一面的中国”,这是获得同理心的最好学习方式。
乡村只是一个风景,不存在什么让你去了就恍然大悟的旅行,但你不去肯定不会恍然大悟。
很多人都不懂如何沟通,不懂如何聊天讲故事。
曾经有个大学同学,在评优的答辩上拿了一摞的奖状上去,一张张展示给评委看,然后被赶下台去了。
这是个很极端的例子,但这正是中国大多数学生内心的模样。
因为阅历不够丰富,所以什么话都说不出来。奖状是证明自己的东西,但它不是阅历。
乡村是阅历里的一个部分,因为你出去旅行去大城市,没有那种和人交流的机会,自然也没有阅历可言。
不管去纽约巴黎还是去乡村田野,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我可以说你都找不到自己的理想。
那些所谓的海归,所谓的留学英才,看起来非常的光鲜亮丽,但我不是没有见过那些在投行工作的精英们辞职后选择浪迹天涯。
遵循着一个大城市、名校、名企的路径,高兴的是父母,迷茫的是孩子。而且,父母的高兴一时的,当孩子迷茫到痛苦时,他们也不可能高兴得起来。
没有阅历,所以大多数人,是肯定没有自己的理想可言的。
那么多公众号文章都在说,年轻人啊,现实一点吧。然而,这就像是没有吃过葡萄的狐狸一样,不想让你吃葡萄,于是对你说:“葡萄是酸的。”
去乡村也不需要像那些支教一样,来个几个月或半年的。八天其实就够了。
八天,八天不写作业,你不会挂科——甚至如果想着用八天来写作业,你实际上有七天都会在玩手机中度过;而如果你想着以后还有机会可以去乡村,那么以后其实你不会有机会了。你步入社会后的人生可能就会一直拖延、挂科。
花八天时间,亲自到村子里走走,去和村民聊聊天,看他们伐木、剪枝、砍树、锄地、屠宰、腌渍、酿造;去看看乡村的自然地理风光,听地方传说……
你会发现,在乡村可以设计很多有意思的产品、项目出来,你会逼着自己提高自我表达和沟通能力,你会有更多阅历。更重要的是,你会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思考人生。
在享受跟外出旅游同样的风景的同时,还能够锻炼能力,没有比这更好的实践舞台。
有一位同学在和我们一起去了湘西后,说:“我找到了想投身的事业。在调研中我跑了几家医馆、药店,发现城乡之间的医疗条件差距远远比我想象的大得多。如何解决城乡之间的医疗水平的差距,大概就是我人生的课题吧!”
遵循着固定的模板,我们的生活其实从开端就能望得到结尾。
少年心怀天下,成年安于现状,中年徘徊不安,老年充满缺憾。就像纪录片《人生七年》中那十四个人,从纯真的小天使一直成长为没能摆脱阶级固化命运的Nobody,忘记了曾经的理想,走到最后也没有做出什么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
所以成长的视野是双向的,当你见过了高楼大厦、繁华都市,其实乡村田野、乡土中国才是你需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