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
《无问西东》一部传承精神,扣问灵魂的影片。四个故事,道出了一个世纪不同年代的困惑、选择、精神。
民国时期(1923年)吴岭澜,文科优秀,物理无列,面对转科,内心彷徨的,不过是世俗的眼光“优秀的人都读实科”。
抗战时期(1938年)沈光耀,家境优越,清华才子。面对饿殍遍野,民族危亡,难以抉择的是父母的期望和为国效力。
文革前夕(1962年)王敏佳,尊师重道,伸张正义。一件好事演变到一死一伤,时代使然。
现代时期,张果果,职场尔虞我诈,见招拆招,忘了最初真实的自己。
一代一代人,都从迷茫的年少时期,被点拨、被引导,经历内心的煎熬、内心的挣扎、抉择的痛苦。最终,找到真实的自己,不顾他言,无问西东,平静喜悦。
吴岭澜“优秀的人都读实科”的世俗观念,梅老师教诲,“不应该把自己置身于一种麻木的忙碌、踏实中,而忽略了真实。真正的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扣问内心,不盲从世俗,寻找真实的自己。抗战时期的吴岭澜,用曾经打动自己的泰戈尔的诗,坚定了沈光耀参加革命的信念。
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道出了曾困扰他的问题,以及他的答案,“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
“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直击沈光耀的灵魂最深处。家境优越,清华才子,国难当头,如果只是自保,那民族责任感,希望之光便不会传承。
在那个人人自危,人人自保的年代,如果王敏佳不多管闲事,也不会遭到冤枉批斗,差点失去生命。
如果李想不是只想自保,承认和王敏佳一起写信,可能王敏佳不会遭到批斗,当然,他也失去了支教的资格。
如果没有跌倒谷底,王敏佳不会感受到陈鹏的爱,不会因为有陈鹏的爱,走完余下的艰难旅程。
也不会有李想后来的“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的大无畏精神,将自己所有的食物,留给张果果的父母,自己葬身雪海。
更不会有张果果的寻找本心,竭力照顾四胞胎,不出卖曾经陷害自己的上司。正是这些人成长后,又用自己的方式,去给予下一代人同样的精神滋养,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总会有一些高尚的、美好的精神,代替那些或龌龊、或黑暗、或浮躁的肮脏。这种精神,或许在当下显得另类,甚至愚蠢。但是,这种伟大的精神,是生命中的一束光芒,指引时代的发展、内心的从容笃定。
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的,那些世俗让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愿你在被打击的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