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学”?
我们现在提到“大学”,一般都是想得“高校”,哪些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2006年9月28 日发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的高等学校才能有资格成为“大学”。
![](https://img.haomeiwen.com/i14567541/78d9982c2aee8ae4.jpg)
但是,自古以来儒家所谓的“大学”,并不是指高等学校更不是指规模。儒家一向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曾子所撰写的《大学》,之所以能称之为“大学”,是因为其中所讲之道是能对家国天下有担当的圣贤之道。
《大学》原文开头的一段文字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得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开篇就谈“三纲”“八目”。三纲分别为:明德、亲民、至善。八目分别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此可知,《大学》之所以能称之为“大学”而非称之“小学”,是因为其中所讲的不是“术”,而是“道”,是能对家国天下有担当的圣贤之道,这才是“大学”原本之意。
2019.7.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