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而食之
其实很少人不挑食,因为各有各的喜好。记得从前学德语,身材玲珑头发灰白的德国女老师就传达过一个当时觉得新鲜的理念,她说,你想吃什么就说明身体缺什么,当时如同醍醐灌顶般醒悟了,后来慢慢想想,也不是这么回事。难道一个特爱吃酿皮的人就是缺淀粉和调料汤?我就听说过一个女生吃到胃下垂。吃饭挑食似乎还是不太好,容易营养不均衡,导致夜盲症、烂嘴角。。。可是精神层面上的挑食恰恰是一种认识观渐趋成熟的标志。现在小孩们把不喜欢某人婉转说成“不是我的菜”,很明确。可有多少人能清晰地给自己的精神喜好列个菜单?看书、着装。。。是不是不自觉地随了大流?只要是畅销书,就人看我也看——看看也可以,有没有真的品评过?穿衣服,看看这两年泛滥的小脚裤——真的人高腿长也好看,可是感觉还是猪腿儿满街跑。
所谓“教化”,到底教什么?化什么?不就是教人类文化沉淀,化为独立成熟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么?人类文化知识五花八门,有的渐成系统,有的尚未成型。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中小学知识被人为分成两大系统:文、理,其实另有一域名为哲学。但可惜的是一直没有被好好地讲授,而把它变成了“政治”或“马哲”。严重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被称作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它是终结者吗?没答案。事实却是它的信奉者与追随者们一次次陷入形式主义泥淖而不想自拔。为一个个体的信仰辨伪很容易,但如果为一个由多数伪个体组成的群体辨伪,就需要极大的勇气与自省能力。一切难以改变的,先从改变自身做起。哲学是讨论终极问题的。而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每一个人都避不开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似乎飘渺深远,看不到答案,但是思考这些问题对于人生仍然是有价值的。其价值之一就是对终极问题的思考直接带来次终极问题的逐渐清晰。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个标尺和一个底线。这就是你人生的原则。有了它,很多的摇摆、犹豫、纠结、彷徨、盲从都会得到解决。所以,不管你的喜好为何、菜单上首先应该有的就是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这种思考貌似无用其实他就是你有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人类的自我意识。你也可以活得什么都不想,也会挺幸福;但也可以选择活得灵性些,毕竟你拥有发达的头脑和自认不凡的精神。那么,对于端上来的菜,先捡有营养的吃,因为毕竟,你的胃容量有限,肠道消化功能各异。还要营养均衡,哪方面的精神食粮都尝尝,但是要挑好的——如果你想优化自己。学会挑拣也不是件容易事,但是学着挑拣就是个大进步。一旦开始,才会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