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孓然一身,唯知向佛
多少夫妻向往着等退休之后回归山林,对着一亩三分地相伴到老。可人生的际遇是如此难以预料,年轻的小夫妻此刻便实现心中所愿。春分赏野花,立夏入林深,秋分逐飞雁,冬至踏雪溪,多少美景佳时,尽付眼前对望的深情之中。
有你即是家,家贫屋陋又有何惧。有妻子为自己洗手作羹汤,天寒加衣裳,这个小家也是如此的温暖幸福。在满室饭菜香中坐禅入定,王维总是放空不下来。明明是人生低谷,却过得如此充实美满,美满到让人觉得不真实,让人害怕。午夜梦回间,王维总会梦见模糊面容的父亲。年少时幸福的突然抽离,疼痛一直延伸到成年,无法断绝。
转眼间,来到济州已经快四年了。谁说挫折中没有希望,小夫妻拥有了第一个女儿,马上还将迎接另一个小生命的诞生。与妻子女儿相伴的岁月,在慢慢修复着王维内心的恐惧,抚慰着王维对于生命无常的疼痛体验。是的,纵使人生无常,也不应对一个人如此残忍,失亲之痛有一不可再。
无论信不信命定,人生都是毫无情理道理可讲的。越怕什么,越来什么。不久之后,崔氏生下儿子,却因难产失血过多,此刻奄奄一息,回天乏力。
“夫君再为我念一遍红豆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早已泣不忍读。
崔氏此刻两腮再也泛不起任何绯红,她用尽全身力气,抬手取下红豆簪子,“妾身福薄,不能再与夫君相伴了,这红豆簪子......。”
语未尽人已逝。这红豆簪子摸起来冰凉沁骨,握在掌心却如鲜血般滚烫。人生四大不幸,王维遇到了一半,少年丧父,中年丧妻。佛云四大皆空,此时,王维顿悟了。这世间的欢好不过过眼云烟,空才是人生的唯一主题。心热过方觉冷,深情过才懂无情,没有你,我终于是空的了。至此以后,孑然一身,唯知向佛。
第五章 欲空何能空?
欲空何能空?中年之人,上有老下有小,有太多的责任和牵绊,终还是要为生计奔波。时逢玄宗泰山封禅,大赦天下,王维转任河南,不久之后又转任吴越。本就有将相之才,王维治政有道,政绩十分优秀,愈发得到朝廷的赏识,在丞相张九龄的推荐下,被提拔为八品上的右拾遗。
忙忙碌碌的一天结束,王维终于能够回到禅房入定修佛,也就是在每一次的自我放空的过程中,他明白了自己的内心。入世越深,越想逃离。这终究不是归宿,人生最幸福的时光,在济州,在那段如诗如画的田园之中。王维在等,等一个合适的机会。一个既能不负母亲和家族的期待,又能回归自我的机会。在此之前,就暂时在诗画中托身吧。所幸中华大地,处处神秀,不愁何地不成诗,何景不入画。
做一个明白人不易,做一个了解自己内心的人更不易。这个过程,需经苦难方能顿悟。但一旦顿悟,此身经历再多变故,也早已百炼成钢。现在经历的一切,都在指向内心的那个远方。终于,风吹不动,宠辱不惊。这世间种种,如同阳光雨露,如此自然,享受便是。忍耐的最高境界,便是自己也不觉得忍耐。
这也确实是一个需要忍耐的时代,奸恶苛诈的李林甫,贪婪险昧的杨国忠,乌烟瘴气的朝政。王维屈节保身,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无力去做些什么,只能远远逃离,避免迎合,避免沉沦。王维以孝养母亲为由,在距离长安约百里的终南山建了一所辋川别墅,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以今论古,是很容易的。可是我们又有何道德立场去议论古人当时的选择呢?沧海之后方能过尽千帆,每一位忠勇义士的背后都有一群伤心受累的亲人。要做到以一己之力对抗权势,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简单。换个角度想想,若没有此时王维“偷禄苟活”,我们如今又如何能读到如此空灵的《鹿柴》、如此充满山林生气的《山居秋暝》呢?
第六章 泥菩萨自身难保
天宝十四年,这是大唐王朝的转折点,“安史之乱”爆发了。在叛军来到之前,已经收到前线消息的唐玄宗计划的不是如何应战,而是盘算着如何瞒住满城的官民,带着杨妃默默潜逃。他成功了,如果不是发生马嵬坡事件,从历史上看,他不过受了些波折而已。
悲惨的是长安城的官民,他们被蒙蔽了真相,被皇帝有计划的抛弃了,等待着他们的,只有叛军的铁蹄和暴行。
幸运的是,王维既是官员,更是艺术家,而艺术是跨越民族、政治的。安禄山欣赏王维,想让王维为新政府做事。
变节,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命题。即使按照伦理来论,唐玄宗的抛弃,已经免除了大臣们对他的忠诚义务。况且胜者为王,历代王朝不都是在叛变中起家吗?因此即使在新政府做事,也并不能算变节。
可伦理道德,本身就是自相违背,没有道理可言的。即使玄宗抛弃大臣,大臣却仍要守着人臣的义务。即使历朝历代叛者为王,可当了皇帝仍然有权要求臣下要尽忠尽孝。这便是中国士大夫的宿命。王维不能违背士大夫的守则,可沉静如他,也不会选择英勇就义,为忠义洒热血。他能做的只是服药自戕,让自己的身体变坏,坏到无法出任官职。
忍耐还在,只不过换了一种更隐蔽的方式。这种种皆是修佛路上的历练罢了。只是拘禁在普提寺的日子仍然充满煎熬,这种煎熬不是孤独,不是失去自由,而是要眼睁睁的看着叛军戕害官民而无能为力。佛家慈悲,可这世道,泥菩萨尚且自身难保,又如何去度人呢?所以当他听到乐工雷海青因为怀念玄宗不肯为安禄山演奏而被当场肢解的故事时,他只能含泪写下:
此时的诗,已不能用艺术感去平价和衡量了。这是苦痛铸就的诗,只有经历过绝望的人才会明白。
第七章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煎熬,日子也要过。我们在劝慰别人时,常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是山重水复到几时才能柳暗花明,低谷之后还要有多少低谷才能触底反弹,我们并不知道。生命的迷茫就在于当下对未来的一无所知。所以,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过是多年后再回首的感悟罢了,对于当下煎熬着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
菩提寺里的王维对自由也许并没有报什么希望,一年又一年的囚禁,对于修佛之人,不过是场所不同。禅静心亦安,炼狱同自然。七年,不过一眨眼。对于这七年的囚禁,王维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也许留过,但我们不知道罢。我更相信的是他没有留下。看尽了武力对文明的践踏,对于人性,也许只是更加迷惘和失望吧。
后来,唐军终于平定叛乱。但和平的阳光并没有如约而至,王维与一众当时被抛弃的官员们,又被当成投敌的叛徒,面临着新王朝的肃清。历史的清算没有道理,政治从来都只是政客的把戏,眼看着身边一同关押的人,有的被流放,有的被重仗,有的被赐自尽,有的被问斩......两鬓发白的王维早已看破,一如平常沉静。
也许是平时王维积攒了太多人品,为太多人提过诗、画过画,很多人为了他的这次生死奔波进言,也许是那首《凝碧池》让唐肃宗看到了他的忠心,也许是弟弟王缙以弃官来保他......最终,王维不但逃过一劫,最终还官至尚书右丞。
人生总归要历经千帆才能明白自己的归处,有的时候,我们认为我们明白了,其实并没有。大彻大悟不会平白发生,必定是经过生死劫难,大难不死才终能得佛法半句偈语。弟弟王缙仕途的平步青云,终于为王维在仕途上的拼搏解了套。此生都在为家族奔波,终于能自由了。
王维将辋川别墅捐建为寺院,将自己所有田地周济穷人。这一刻,他失去了所有,也最接近真我。他的这一生,不就是不断获取然后不断失去的过程吗?失去父亲妻子,失去青春梦想,失去自由底线。谁的一生,又不是这样失去的呢?只是这一次,再也不是上天夺去,而是他自愿放下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实这把屠刀不是向人,而是向生活,最终,我们是要对生活卸甲投降的,要放下所有的抵抗才能和命运和解。唯有放下一切,才能成佛,才能永离生死烦恼,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世间的大欢喜、大疼痛、大关怀,只在这自然的无穷韵律中,最后,王维应该是到达了吧。
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第十七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