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打卡44:后记,传承

作者: 若可的读书笔记本 | 来源:发表于2023-02-22 07:53 被阅读0次

阅读时间:2023年2月15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打开一颗心》

阅读范围: 《后记》

本来没有想单独为本书的《后记》部分做笔记的,但是因为这一段和很感人,所以就此记录一下。另外鸣谢部分也有看头,作者很用心的感谢了战友、同事、爱人,子女、还有一段将爱情的经历,读完之后能对作者有更加立体的认识,最后的术语解释也很贴心的,对故事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进行了说明。总之这本书的每一段,都不能错过。

《后记》部分写了作者作为医学界的“典范”,谈了一些现实的问题,我觉得既激励后人,又发人深思。医学领域外的人,通过阅读更能理解他们的苦楚和困境。

1、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要因它发生过而欣喜。

这是本部分的引言,每个章节都有,这里的话一般是本故事的点题,虽然不是出自作者之手,也表达了他的心境。知道该写“英雄落幕”了,我有些感伤,但是结束了也要为他灿烂过而高兴。对人对事,都应如此。

2、我看得真切:贝丝的最后一滴血仍在手术灯顶上,黑黑的,染在上面,擦不掉也够不着。他们始终没能洗掉她的痕迹。

作者再一次来到乙醚厅,也就是作者开篇作为实习生偷偷观摩手术的地方。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那位患者医治无效,她的血崩的到处都是,其中一颗落在了只有作者这个俯视角度才能看到的地方。如今,五十年过去了,他又回到了原点,那时的画面纠缠了他很久。即使几千台手术中,也有几百个人被作者“超度”了,可是只有贝丝的“灵魂”常常出现在他的梦里。一种不甘心,久久缠绕着他,也促使他不断努力。

3、组织者把我树成模范:心脏外科领域的先驱人物,执业多年,既没有被告也没被停职。越来越稀有的物种……一群热心的年轻人冲过来要跟我合影。我很受用。我们在门廊里一尊大理石雕像前站好,雕像上的人是约翰·亨特(John Hunter),传奇外科医生、解剖学家和盗尸者。我每次站在这地方总不大自在,因为我总是在这里发现自己考试没过、名字没上榜。我们很多人都曾羞愧地从这里走开。

这部分的描写,让我知道了成为“最后的胜利者”,是很难的,有人倒在了考试上、有人因为手术失败背负了“骂名”。我愿意相信每一名医生都是为患者着想的,奈何疾病并不是付出了努力就一定可以战胜的,冒险也不一定会成功。所以总有一些悲剧会发生,作为医生如果太过在意之后会背负什么,又如何“轻装前行”呢。从这点上来看,作者是幸运的。

4、英国的**部门公布外科医生经手病人的死亡率,乐于向主管医疗的政客示好,而不是保护自己的成员。

刚开始读这段话,我没有很理解。后来再看了书友们的评论之后我才意识到,外科医生的手术成功率与医术是不是高超并不成正比。因为只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才会接受急难险重的病人,而这也意味着失败的可能性更大。是做十台简单的手术更厉害,还是把十个将死的病人中的三个拉回来了更厉害呢。公布死亡率的行为,导致新手医生们畏首畏尾,不敢迎接挑战。

作者说,我们那时虽然艰苦,但是一旦成功当上心脏外科医生,就立刻感觉自己成了巨人,那种自豪和自信,就像战斗的公鸡。世界仿佛就在我们掌中,我们站在巅峰,受人尊崇。相比之下,现在这些实习生看上去饱受践踏,谨小慎微,对自己毫无把握。学院里弥漫着阴郁的气氛。

5、作者开解想打“退堂鼓”的年轻医生的几个建议也是他可以不畏“骂名”坚持五十年的心声。那位年轻的医生因为敬爱的导师越界行为正在报纸上遭受唾骂。他有了动摇,该不该继续走下去,该不该放弃学习回家乡。

作者的建议:第一条建议是:“我们做这行是为了病人,不是为我们自己。我们或许会因此吃苦,但很少会在将来后悔。”第二条建议是:“追逐你的梦想,为你的姐姐而努力。”(年轻的医生志向是救活像他姐姐一样死于先心病的孩子,这一点和作者想救外公一样,他在书中反复提到这个症状和外公相同、如果当初有这个技术外公就得救了)最后告诫他一句:“过去就是过去,扔到脑后就行。重要的是将来。”

6、我外科生涯已经结束。我再也不会回去做复杂的手术了。我会把心思放在新的干细胞研究和我们正在研发的心室辅助装置上——我还有很多事情可做。那些研究不同于手术,却都有可能改变几百万人的生活。

因为身体原因作者离开了外科手术一线,成为研究者也会造福更多的人。他的书也激励了很多人,不是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读打卡44:后记,传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ee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