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比学生更加没有把握的学习者
王晓春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是学习者,而且是比学生更没有把握的学习者。这句话并非是对教师职业的贬低,而是对教师角色与责任的一种深刻洞察。
首先,我们要理解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首先自己必须是学习者。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库,跟踪学科前沿,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一样,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即使最简单的低年级识字教学也是千差万别的。以往的教学需要会读会写理解字意即可,今天的教学不但要掌握以上内容,还要探寻汉字背后的故事,造字的原理以及发展过程,甚至这个字和其他字之间的关联。
其次,教师作为学习者,还需要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学生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疑惑,都可能成为教师学习的新动力。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生命特征和气质,如何促进他们的成长,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与人俱进。时代变了,人也随着社会环境而改变,老一套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教育。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也推动了教师的个人成长。
今天带着学生研学,孩子们个个满心欢喜,但是却发生了两件不愉快的事情,当事人都有小框。第一件事情,小框的第一次坐车的座位被其他同学坐去,他就做了别的座位。而那个座位上的同学要求小框归还座位,小框拒不归还,嚎啕大哭,还说了一些脏话。第二件事情,小框在景点买了一根金箍棒,被小杨拿去玩耍,差一点打到低年级同学。低年级带班老师十分生气,这是一个年轻的实习老师,顺手就掰断了金箍棒,还狠狠的批评了小框。小框同学又嚎啕大哭,还对老师横加指责。
返回的路上,小匡还在流泪,嘴里一直嘟囔着,“我就是一个废物,什么事也做不了。”
如果以前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会批评指责小框,然而,今天我没有。第一件事,在小框的认知里:“别人可以坐我的座位,那么我理所当然可以坐别人的座位,你凭什么让我给你归还座位?”我首先给要求小框归还座位的同学找了一个座位安顿下来,然后坐在小框的旁边,安抚小框的情绪。郑重其事的告诉他:“他完全可以坐在这里,不必归还座位。”渐渐的,他安静下来,我告诉他有想法可以心平气和的跟同学说,如果解决不了,可以找老师帮忙,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第二件事,对于实习老师的做法我很不赞同,孩子买了一件心爱之物,被同学拿去耍,差一点伤到人,但是并没有伤到人,因此就会坏孩子的东西,既损坏了东西也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但是事实已经发生,我也不能在学生面前跟实习老师理论。
当我赶过去看到的是小筐嚎啕大哭,手指着老师,你凭什么把它折断了?我让小框冷静下来说一说发生了什么。小框流着泪,嘶哑地说,我刚买了一个金箍棒,就被他折断了!而实习老师对着他大喊:你差一点打到同学的眼睛!正在这时,小杨抢着说,这件事都怪我,是我拿他的金箍棒玩,甩出去的,明天我赔他一个。
我望了望实习老师,告诉他这件事由我来处理吧。我在转向小杨,你确定要赔一个吗?小杨很坚定,明天我一定赔他一个。我内心很感谢小杨的勇敢担当,对他说,小框有你这样的朋友可真幸福。
回来的路上,我仍然坐在小框的身旁,他的嘴还在不停的念叨着,泪水还在流着,我拿出纸巾帮他擦去眼角的泪。“我就是一个废物,什么事也做不了”这句话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说了。
小框在班级里朋友很少,基本上是独来独往,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矛盾。而那些矛盾在很多六年级孩子的眼里,只不过是一个玩笑,而小框却十分严肃认真的对待。
今天我能冷静地处理这样的问题,完全是因为这两年读书学习的结果。我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想问题,去解决问题。在我看来,小框的心理年龄要小于正常的儿童,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心理问题,但是我不知道,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解决。或许我学了,也学不明白,也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
正如王晓春老师所说,教师是比学生更有把握的学习者。
“教师是比学生更没有把握的学习者”这句话揭示了教师角色的复杂性。他们既是知识的传递者,又是知识的探索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学习的真谛,也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