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教师比学生能想、敢想,学生的思想就能没有边界。”
——《课堂的常识之光》
引导学生养成好的思维习惯,才是“打底子”的教育。而单纯的“应试教育”主要败坏的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唯一的追求就是分数,想方设法走“捷径”,靠大量的“重复”以强记。
课堂上最重要的活动是“想”,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在于激发、引导学生去“想”。
反观我们日常的教学状态,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关注是学生有没有跟着我们的思路在前行,目光专注的盯着我们的学生就被我们评定为好学生。吴老师告诉我们那些与我们课堂不在同一频道的学生,可能是因为他早已熟知书上的内容,你所讲解的他已经胸中有数,所以无法激起他的兴趣。除非老师有丰富的与之相关的延伸,这些是孩子所不知道的,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我们常常疑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能教的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要想激活其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全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那孩子上课肯定没兴趣,如果采取强制手段只能扼杀他们的思维能力。所以在课堂上巧妙的设计问题,是我们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通过分析和探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质疑和交流中有所发现,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上课并不是仅仅讲我们准备的东西,而是要根据课堂的实际讲需要的东西。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丰富的生活阅历,能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当老师有足够的思考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想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师,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与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