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女人,这是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词,是啊,那巨大的战争车轮就像一台绞肉机吞噬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女性的柔弱又怎能抵挡战争的残酷呢?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侵略者坦克的轰鸣声响彻天际,当同胞的鲜血遍洒大地,又怎会有人能独善其身。
战争本就残酷,而它的残酷恰恰体现于它不仅面向于军队,更朝向着人民,朝向那些手无寸铁的人,它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孩童。
发出这些感叹源于一本书,它是讲述苏联卫国战争的一本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谈起卫国战争,便能联想到那动辄几十万甚至百万之众的大型会战,那滚滚的钢铁洪流配上那独有的“喀秋莎”火箭弹的呼啸声,这无疑是最能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陆战情景的。
以前曾听过这本小说,觉得那必将是大型的战争场面,展现的是宏大的战争图景。
但翻开书后,却感觉到一种俄罗斯乡村的静谧,那就像一种魔力在吸引着读者去探索,去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卫国战争。
这部作品的展现的是瓦斯科夫准尉带领五名女兵与16名德国特工的一场力量悬殊的阻击战。
这样一个小小的场景设置,反而更让人以小窥大,看见整个战争的残酷。
小说的描写穿插着几名女兵之前的生活,没发生战争前,一切都是那么轻松,宜人。一个又一个正值芳龄的女子在追求着自己向往的生活。
但转眼间又回到了现实的战争场景中,这样的跳跃描写,巨大的反差深深地刺激着每一个阅读者,什么都不必说,一切磨难,一切痛苦尽在不言中。
当剧情出现两名德国侦察兵时,我会下意识觉得这不过是很平常的事,连同准尉的六个人肯定可以轻易地解决他们。
随后剧情陡转,6比2的比例瞬间转变成为了6比16,我们幻想着也许会有什么奇迹出现,也许占有地利的优势,他们可以一搏,甚至可以毫发无伤的回来。
但战争就是战争,它的真实便体现在了残酷上,命运已然决定,一切都成为了定数,若想保卫国家,他们便必须阻挡德国鬼子,但若要阻挡便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这是一个圈,一个逃不出的圈。
或许是原本就带有着一种情怀,这样的小说能引发我的共鸣。
苏联的卫国战争让我想起了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名言“你可以打倒我,就是打不败我”。
德军在战争初期的闪电战争使苏联损失了几十万部队,更使得大片国土被侵占,希特勒曾说要在莫斯科庆祝胜利。
那时的苏联不正是被打倒了吗?但你若想打败他,那便是永远无法做到的,因为你可以毁灭肉体,却无法毁灭精神,更无法毁灭由精神带领起的万千人民。
曾看过布列斯特要塞的纪录片,一个位于苏联边境的小小要塞,一个原本一次冲锋便能拿下的要塞,一个仅有一两个团编制的军队,面对着几万德军的精锐部队,却坚守了几个月。
甚至有记录证明一年后仍有苏军在抗争着。
一个被俘的苏军士兵穿着已破损不堪的“布片”,对德军的将军说道,“现在你明白一俄里有多远了吧。”其间的震撼无以言明。
文章结束,似乎是战争结束,一切都恢复平静。
但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却久久不能散去。胜利是来之不易的,那血与肉的融合,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借用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并向先烈们致以敬意
——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业绩与世长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