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诗,就是那种展开来每个字都认识,合起来不知所云的意思。
唐诗我大概就记得“白日依山尽”,再不就“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宋词呢?撑破天还记得“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都是些支离破碎半生不熟的东西。
老实讲,叶嘉莹先生我大概也就知道个名字,她的作品之前没读过,之后也不打算去专门找来读,基本上我的阅读习惯就不太爱凑热闹,确实也担心读不懂,怕唐突了。
之所以要去看电影,实在是浏览了一圈,别的电影没法看,所以就去了。
看了之后,觉得喜欢诗的朋友一定感兴趣,不懂诗的也可以来看的,诗除了文字上的字斟句酌,还可以是视觉化的,声音化的,甚至有专门的气味,电影通过一些特殊的手段,传递给了我这个不懂的人。
叶先生49前夕去了台湾,首先就是她本人及家庭,以及她所钟爱的诗词文化的一种保全。
在她的一生中(幼年时的战乱、母亲去世、丈夫被捕并长期关押、父亲去世、晚年还遇到大女儿和女婿双双车祸遇难),诗也保全了她,把她拥入怀中,免受更多的苦难。
她说她开车的时候,诗从脑子里跳出来,拔牙的时候,诗从脑子里跳出来,她爱诗,所以诗也爱她。
电影中有一段,她讲她得知大女儿女婿遇难的消息,此前还提出希望大女儿他们要个孩子,去帮他们看孩子,她说,仅仅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念头,老天就罚了她……语气平静,凄呛与无奈,都在言语的背后。
她的诗绝大部分是自己在岁月长河里的记录,是经历了大苦大难之后的内心独白,避免了无病呻吟,人生的甜,人生的苦都已入诗。
她在国外讲学的时候,用英文讲,她的著作也通过英文翻译出去,我觉得这才是继承发扬传统最好的方式,即主动地融入世界,而不是自寻孤立,我讨厌国学、国术、国医的原因就是在这里,前面加了个国,神神叨叨,天然形成鸿沟,你不许来,我也不走出去。
有个小细节也挺有趣,70年代她回国探亲,写了一首《祖国行》,把大陆称之为祖国,以及诗歌中对大陆对赞誉,严重“伤害”了台湾当局的感情,当局指使笔杆子在《联合早报》上发文讨伐,随后,她的所有文章都不得在台湾发表。这一幕,今天的我们无比熟悉,不晓得当时的叫法是什么?所幸,今天的对岸,狭隘已经不再成为主流。
一个社会的胸襟并不是一瞬间开阔的,我们还在苦苦等待着那一天。
电影中有叶先生大量的照片,从一个男性的观感看,无论是从少女时代,还是白发苍苍,她总是羞怯而又安静,不带一丝侵略性,眼神纯净如水,她真的很美,那种美,在她的容颜外貌之中,又在容颜外貌之外,诗可能长到她骨子里了。
诗是浪漫的,舒缓的,含蓄的,忧伤和欣喜都有所克制,叶先生也如此,她自己就是诗。
她说,蓝鲸可以隔着数千里的远海对话,她也想把自己关于诗的声音留在时空里,或许多年以后,哪怕仅得一人能够听见,听懂,就很欣慰了。
整个电影厅只得观众三人,我和一对情侣,他们坐我的后侧方,女生遇到知晓的诗句,会跟着念出来,应该是个喜欢诗的急性子。
我要了一份爆米花,一杯冰可乐,看着这样的电影,我觉得有些奢侈,再想想这些天刷屏的美国大选,我觉得还是电影有趣。
总之,电影给我的感觉挺好的,这个时代需要这样一些让人静下来的温暖的东西了,我们已经撕裂了太久,正好来一张暖贴抵挡寒风,愈合伤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