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心理
文本解读《罗生门》

文本解读《罗生门》

作者: 月中的清河 | 来源:发表于2023-08-21 19:12 被阅读0次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仆役在遭雇主解雇后无处安身,在罗生门下避雨时发生的故事。故事刚开始描述的是:仆役在面对生存问题时的矛盾的心理,这种心理决定着他生命的不同朝向。随着他在黄昏罗生门逗留时间的延长,一个在死人头上攫取头发的老妇的出现,使他原本“饿死还是为盗”的两难选择变得简单了,他直接扒光老妇的衣衫飘然远去。

    这是一个人性在特定状态下为善为恶的故事,从更深的一个层次讲,在人类利己主义面前,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每一人是否还会坚守那“饿死也不为盗”的原则。

    整个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构思巧妙,对人物状态的描写可谓层层递进。它将作为人的许多哲理蕴藏在故事情节的开展之中,将一个短小的故事映射出人生至真的道理。

    故事架构的层面,反讽一直贯穿作品始终。仆役心中尚在的善意在见到老妇人做出攫取死人头发的行为后,感觉人性为善远不如生存下去来得重要;而老妇人认为她攫取的是一个为恶女子死去后的残发,这并不违背什么道德,可她不知道的是,她这也是在做着恶行,让仆役对“为盗”的信念更加坚定。

    其实,从人性的观点而言,对生的渴求远比其他信念来得更真实更强烈。仆役在“饿死还是为盗”上的犹豫也只是一种短暂的彷徨,内心潜藏的还是要选择活下去,老妇的出现只是加强了这种信念,让他“为盗”提前到来,进而更深层次的揭示出人的利己主义。

    可是,我们也要看到,他心中毕竟还存着善念。也许在生存环境稳定后,那摇摆的善恶观又将回到善的一面,自私的本性将得到克制。而这一切,作品将悬念留给了读者。

    小说的立意应该是以一种因果思维来呈现的。它首先从社会的大环境:京都城中的地震、飓风、火灾、饥馑的连绵不断;导致雇主解雇仆役,底层人民无家可归、无法生存等等现实状况的出现,并由此将人在这种环境下把人性的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

    作品通过一个时间轴将仆役初时避雨时的心理状态,到最后要决意成为一个盗贼的心理,将故事的内涵向纵深推进,更为充分地表达了人们善恶观随时间与生存环境变化,利己主义永存的这一主题。

    小说全篇以罗生门这个存放死尸的地点为故事场景,这既是故事的标题,也是主题的象征。它在开篇写道:’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名仆役在罗生门下避雨’。它以一段简炼的文字介绍了人物、地点,并设置了一个悬念,在这个作为标题的“罗生门”下将发生什么;至小说的结尾:‘仆役的去向,没有人知晓’。作品从罗生门这里起,也从这里终,预示着人的变化便如罗生门所在的时空般不知走向何方,从而确定了全篇的一个行文的基础,人性的利己思想与善恶观不知会怎样发展。

    应该说《罗生门》是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所展现的人类的利己主义,善恶心理的瞬息变化,是人类关于人性永远探讨的话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本解读《罗生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ry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