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毕业之后我们多久没有与同学联系了?手机上存有一百多个同学电话号,能拨打的只有寥寥无几;在同一个部门工作的同事有很多,可真正能聊得来只有屈指可数;在公众号上关注各式各样的大神,可到最后真正每天都看的只有少部分。说到底,我们身边总有太多有用信息,可是对于自己来说可用不上,由于信息的大爆炸时而难以集中精力,甚至还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最近读到一本书《断舍离》,通过帮助人们清除住所及内心的破烂儿和垃圾,把不合适、不需要、不舒服的东西全部收拾变成合适、需要、舒服的事物。
图2:剪不断,理还乱二、断舍离机制
断舍离实际上是将主角回归到自己而非物品身上,此外将提问的角度从 ‘论物品的有用性’ 到 ‘物品是否为我所用’的转变,再把时间轴放至现在。一点一滴的改变最终使我们夺回被占的空间和能量;物品的高品质使我们与物品成为朋友;也因不断地作出处理使我们的判断能力增强,决策效率提高。
三、扔不完的理由
物质的过度泛滥的社会已经成为现代化的标志。每次跟妈妈到超市闲逛的时候,本来家里已经屯购一些酱油,可总是不可避免地被打折区域内的酱油所吸引,还没用完就又开始购买,导致家里的酱油没有用完的一天。
便宜心态在作祟。衣柜里的衣服本身很多,却总觉得永远差一件;总是对一次性的东西情有独钟,不愿舍弃,例如买衣服时送的塑料袋、铁罐盒子;怀着便宜的心态于是就多买几件衣服也不觉得心痛,实际上每天能穿的就只有一套衣服。
总是认为物品还有价值,还有感情而不愿扔掉;实际就是执念。朋友送的礼物而自己用不上永远只放在抽屉里;每次去旅行时的门票、电影票、各种车票等等已过去的东西藏在盒子里;大大小小的奖状而贴满墙壁。我们总是被太多的杂物占据了空间,而无法呼吸到新鲜的空间。我们要做的只需记在心里足矣。
书中阐述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和担忧未来型的人最容易是扔不掉东西的人。
图3:寻找方法四、实践方法
提高收拾的动机。想要把顽固、杂乱不堪的房间一次性收拾干净,听听就有放弃的想法。我们可以先从某一点作突破点,例如从家里的衣柜上的冬天衣服开始着手。只集中于一点,循序渐进。
一切从扔东西开始。外界干扰的信息太多,比如销售员七寸不烂之舌推销产品;朋友的各种推荐;或者心血来潮而匆匆做决定买下的东西。而扔东西却是一个人的事,常常能更好地做出判断。从扔东西的过程也能从中总结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继而在买东西的时候也能作为常考。同时在扔东前,特别是有一定感情的东西,一定要说”对不起“和”谢谢“。避免因扔完后感到不安和后悔。
大中小三分法。例如将厨房分类为食物、烹调器具和餐具,以此类推,不断进行三分法原理,使所以的东西都有秩序摆放,需要用上的时候还能准确且快速地找出来。
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方程式空间×数量×时间,说明东西是以倍数的方式积累的,若没有及时处理I完毕,其后果需要几倍的时间来收拾。因此限制空间的数量、适当留有空白、使用替换的原则处理东西,都能减轻后期的工作量。
全文书中都是在介绍如何整理我们的房间,让我们的住所变得简洁、舒服。其实在处理人际的关系不也是如此吗?同学那么多,我们怎么能联系得完?世界上总有那么多人,我们怎么能认知得完?竞争者那么多,我们怎么能斗得完?过于执念,只会进入无穷无尽的恶性思想漩涡中。患得患失是一种病,得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