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白话】子路跟随着孔子,却远远落在后面。他遇到一位老人,用木棍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他:“您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你这个人四体不劳动,五谷也分不清,我怎么知道你的老师是谁?”老人说完,就放下木棍去除草,子路拱手站在一旁。稍后,老人留子路在家里过夜,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还叫两个儿子出来和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报告这一切经过。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并吩咐子路回去看看他。子路回到老人家,老人却出门了。子路说:“不从政是不应该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道义又怎么能废弃呢?原本想洁身自爱,结果却败坏了更大的伦常关系。君子从政是做道义上该做的事,至于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呀。”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十分饥饿,子路不知道从哪儿找到一只烧猪,众人大吃一顿。有人就说,孔子为什么不先问问烧猪怎么来的?偷的、抢的、骗的,都有可能啊。
孔子不问,先吃再说,吃完再问。先活命再说其他。如果换了另一个脑袋不清楚的人,看到烧猪,会追问怎么来的,如果来路不明,坚决不吃,那只能饿死。
所以我们要明白儒家的变通之道,不要在危急时刻拘泥于小节。
这一次,孔子带着同学们大概走得比较快。子路可能又负责做什么事情,落在了后面,找不到老师了。
这时候,就看见一位老人,用木棍挑着除草的工具,显然要下地干活。子路想,老人在路边,大概能看到行人,就问,您看到我的老师了吗?
老人觉得这个年轻人莫名其妙,就教育他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现在的读书人经常被别人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就是不劳动,不从事生产劳动,而不是不运动。五谷,指稻麦黍稷菽等谷类。
老人说了,不劳动、五谷不分,谁是你老师啊?子路这个人有一个优点,被人教训的时候,尤其是面对一位老人,他就很乖,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
老人一看,这人挺懂礼貌,又找不到老师,无家可归的样子,就让子路到他家留宿,还杀鸡做饭给他吃,并让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相见。
老人也许认为子路年纪较长,让两个儿子出来拜见。这说明他认同长幼有序的伦理原则。
第二天,子路终于追上了孔子,向老师报告昨天发生的事:昨天在哪里过夜、还吃了一只鸡等。孔子听后对子路说,这个人是隐士,你回去向他转达几句话。
子路就回去向老人道谢,结果,老人出门去了。子路便径自开始说话。子路的话是谁的意思?当然是孔子授意的。如果是子路自己的话,他昨天在老人家过夜时候就说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无需争论。不过,有种观点认为,这段话是子路的。而且,老人既然不在家,子路是在对空气发表宣言吗?
当然是对两个孩子说的,父亲不在,我只好留话了——不是我要说,是我老师孔子让我转达的。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你不做官,出世隐居是不对的。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你本想洁身自爱,却反而毁坏了、弄乱了更大的伦常关系;你只注意到细节,却没有看到更重要的部分。
不同学派、不同想法的人碰在一起,就会擦出思想的火花,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他们各自的主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