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活 | 乡村记忆(二)

生活 | 乡村记忆(二)

作者: 勾漏书生 | 来源:发表于2023-09-26 17:03 被阅读0次

我的家乡,一个公路边的小山村,没有什么突出的特产,人们基本是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

闲暇时,我经常回想起当初那些农忙时光,那些田里的趣事。那一块块的稻田,养活了一代代的家乡人。

我是81年出生的,那年村子里刚分完田,后面是把生产队刚巧剩有的再补给我才有自己的田。田里的活,当年可是考验每一家主人的考试题,答得及格还是优秀,关系着一家老小的肚子是饥还是饱。

我从能记事的年纪开始,就跟着父母在田里干活了,当然,是干自己能干的。比如说,踩田,这是一家人同时出动干的活。

对有牛的人家来说,这都不是事,拉个牛在田里转上几圈,就差不多了。可惜,我们家一直没有牛。对已被水泡了一阵子的稻田,不算很硬,也不是很软。每个人拄着一根棍子,一条腿立定,另一条腿就一脚一脚地移动着,用中等力度踩下去。为什么不像走路那样双脚同时踩动呢?我没有问父母,因为看到田野上踩田的人个个都是这样,肯定有它的道理。我自己去摸索吧。

那时,年少的我不信邪,踩踩无聊了,就放开当拐杖的棍子,弯着腰,如牛踏田时转圈一般,飞快地双脚交互踩着,结果,没几下人就累了。有时没站稳,整个身便倒在了泥浆之中,惹来周边一阵笑声。

果然,看似简单的操作,也是富含道理的。长大一点后,我渐渐明白:拄着棍子当拐杖,可以分担一点力量,让腰没那么容易累;一只脚站着,另一只脚来回踩,一是可以相互休息,累了就换换,二是踩完一小撮地方后把脚在泥面上轻轻一拨,如圆规划圆一般,就把刚才踩过的泥面抹平了。如果双脚不停的踩,就是一直在工作,做不了太久。这活可是连续几天天天出发的。

踩好田,秧苗也长得差不多高,就可以插秧了。这也是全家总动员的活。一般一人在秧苗田里负责把秧苗拔好出来叠放在秧盆上,一人负责挑去放到自家的稻田上,另外最好就是有2人以上负责把秧苗一棵棵的插在田里(小根的会一次插两棵)。

我家就4口人,所以拔秧苗几乎就是我的专属工作。别看这活最简单,我的速度却一直离高手有好一阵距离。虽然也能像他们那样左右手同时开工,快速连续拔苗,但我的频率和成果都是落后的,经常还有把秧苗拔断的情况。

更让人无语的,这活是风雨无阻的,雨天还好,凉快;天气热时真让人难受。虽然有把大雨伞,绑在棍子上插在秧田里,可热浪照样扑面而来直让你冒汗。那些年,到插秧季节,看着插在田野里一把把五颜六色的雨伞,也是一道别致的风景。

其实插田更累。有时拔够秧了,我也过去支援插田。可这体验一点也不轻松,全程是弯着腰的,左右手得不断配合着动作,双脚也得时不时快速移动。初始插田,站不到一个钟都累了。心里很奇怪父母他们是怎么可以连续站几天的。

后来,随着抛秧技术的出现与普及,终于让这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工作有了轻松一些的时刻。不用辛苦地把秧苗从田里一棵棵地拔出来,也不用弯着腰用手把苗插到泥里了。从预制好的秧托里拿起一棵苗,像扔飞镖般把它射向田里,就OK了。我一直在心里头给发明这技术的人点着大大的赞。

插完秧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接下来的一百多天里,看水,除虫,除草、施肥什么的,都得做到。其他的都靠自己手段,唯有保持供水这条,一靠老天照顾,二靠人勤。

遇上旱期,天不下雨,大家都等着大水渠里外村抽上的河水流过来。可这水并不保证,时有时无。所以,焦急时刻,每家都派有人在田里巡看,有水来时赶紧接入自家的田里。偶尔也见过上下田为争水而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的。

田里的活也并不全是苦,也是有些乐趣的。

踩田整田的时候,还有收割的时候,都会抓到一些昆虫,拿回家一炒,俨然就是当时的山珍海味。有一次,我好奇的挖一下田里一处来水口下的泥,竟然挖出三条泥鳅,把我乐坏了。

田边的小沟渠捞鱼找虾,记忆中独属于小时候,之后渐渐就很少了。我觉得应该是化肥农药越用越多的缘故。记忆力很深刻的一次,堂哥带我去他家的大田,一条小溪沿着田边一直流向远处。我们选择一处筑起一段小坝,然后在上游选一处截流,把来水引到田里。后面就拿小桶将截流处的水慢慢倒出外面,到最后一滩小水洼,里面很多小鱼在游动。我第一次见能抓到那么多的鱼,兴奋得不得了。

堂哥说,看把你美的,好戏还在后头呢。果然,捞完那些大一点的小鱼后,把水再舀干。只见堂哥双手伸进沟底的泥里,把泥往旁边一翻,哇!还有泥鳅在动。我也赶紧如法炮制,找起泥鳅来。最后,那段十来米的小溪,我们捉到了小半桶泥鳅。从此我对堂哥佩服得不得了。只是后来很少有机会那样子捉鱼了。再往后,想捉也没有鱼了。

待到田里稻谷成熟了,却是我们小孩子时最怕的时候。所谓农忙,就是这十几天。特别是暑假,一年两熟的交接点,要赶紧收割完准备下一轮了。那段时间太阳也大,干一下活汗流浃背是经常的事。关键打谷的过程经常有毛絮飞扬,经常引得身上这里那里发痒,田里泥里忙着农活抓又不好抓,心里阵阵叫苦。赤脚踩在稻田,刚割完稻杆的稻根一根根的竖立在田里,顶上还是略有锋利的,经常会把脚刺得不舒服。

收稻谷,那时家家都有一台打谷机(脱粒机),算是刚分田到户那些年农户比较贵的资产了吧。一般都是脚踏组合式的,机头和仓桶可拆分开,由一个人挑着到田里再安装好。打谷虽说不用培训也能上岗,但也听说过有人抓着稻杆时不注意被转动的铁轮把稻草连同手带下去伤到手的事。

大一点的机子,机头可以两个人同时打谷。这种机子适合大部队行动,两个人站在机头负责打谷,两个人负责把刚割下的稻谷一把一把的递送,两个以上的人负责割稻谷(用镰刀的场合就是在这里了),一个人负责整理打出来的稻谷并装入箩筐或袋子,另一个人负责挑回家,还有一个人在家里负责把生稻谷摊开来晒(得看天气情况时刻准备收)。这样就可以达到流水线作业的最快速度。人手少的家庭,就只能减员配置,延长作业时间了。

记得从小学到高中,农忙没缺席过。从拔秧苗,递禾杆;到后来的挑打谷机、挑稻谷回家,都一一经历着。虽然干活的时候不敢偷懒,显得干劲十足。可我知道,我心里是想远离这农事的,就我当时几十斤的小身板,感觉自己应付不下来,也不想长大后还重复着这父辈的作业。

后来,经济的改善,农忙也有一定改进了。很多家庭将脚踏改为柴油机带动了,省了不少力。再后来,收割机也有到村了,200元就可以帮你收割一亩,个把钟头搞定。不用像以前那样为三几亩田全家人辛苦好几天。

人们心里都有小九九可算,年轻小夫妻去帮别人建筑工地干上一天,可以叫收割机帮收2亩田了。如果自己两口子在田里忙活的话2天都搞不定2亩田呢。

所以,有门路有活干的就会请收割机,当然也还有人不取巧的还会老老实实干着农活。前些年,我在有些山头里,偶而看到个别大叔还用着最古老的脱粒方法,就是只有一个仓桶,连脚踏机头都没有,用双手抓着稻杆打在仓桶的木板上,以盲力来脱粒。

也许是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生活吧。再过几十年,也不知道,这田里的活儿,会出现什么新的变化吗?

相关文章

  • 乡村生活记忆

    乡村生活记忆 八一年我小学毕业,暑假在家,没有作业。左右无事,于是和家里打个招呼,跟着堂哥小庆去老家玩。堂哥小庆是...

  • 乡村生活||秋的记忆

    文图/一江 乡村生活栏目编辑:文言明语[https://www.jianshu.com/u/e648dae06f6...

  • 乡村的记忆(二)相亲

    在记忆中的二月二庙会热闹非凡,小时候每年春节一过,就盼着过二月二哩,别人就觉得奇怪,人家不是都盼着过年嘛,小孩子...

  • 都市生活那么快捷方便,你却仍然钟情田园山水

    对于从小在乡村生活长大的人,乡村生活的清苦仍然还在记忆里存放着。长大后,生活城市里,体验到了城市生活的方便快捷...

  • 乡村情——Darling 2

    乡村里的中国,乡村里的记忆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看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你会发现他笔下的乡村生活,以及乡村那些人...

  • 乡村记忆

    跟邓郦闲聊,聊到小时候家乡情景,同为山东人,可能记忆中颇有些相像。勾起了不少对家乡回忆,但又都是一些片段,虽是自己...

  • 乡村记忆

    “蜂蚜婆婆快点来,蓑衣凉帽背以来,黄牛水牛牵以来,砧板薄刀带以来,夜壶马桶倒以来,花花水桶挑以来,阿爹阿妈喊以来,...

  • 乡村记忆

    (1) 淡淡的云雾依然萦绕在半山腰上 远行脚步在此停歇 仿佛停留在时间的夹缝里 忘却尘世的繁华和喧嚣 那些渺远...

  • 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 村中又一老人去世,虽知他身患绝症,来日无多,但当噩耗传来,还是令我惊愕不已。 印象中,老人沉默寡言,不苟...

  • 乡村记忆

    我常常幻想,伫立在长长的田埂之上,像一个在乡村长不大的孩子,在苍茫的暮色中回首凝望炊烟飘荡。因为儿时的记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活 | 乡村记忆(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sh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