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家庭教育学习小群里发了一个问题:
我一位朋友的孩子思维活跃,经常提出一些让老师也回答不了的问题,老师很头疼向家长吐槽。这位朋友的孩子呢,在班上的成绩也属于中下。不知这和孩子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经常也回答不了,导致老师权威下降孩子对传统的学校知识不感兴趣有关。
那,作为家长,我们在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呢?
群里的伙伴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我觉得也都有些建设性。但是,今天不想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这个具体的问题可以另外一篇文字我们来聊聊。
今天我想聊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我突然联想到我的这位朋友,进而联想到我自己,联想到关于学习可能进入的一个误区的一点思考。
这个误区是:
不学习不好,但过于爱学习却不能真正悟透做到知行合一可能更不好。
开篇我提出问题中的这位朋友,不仅特别爱学习爱看书,还给其他人讲课,还组织一群朋友在参加一些学习平台的学习,打卡。曾经很忙的时候,虽然晚上12点过才回家,但洗漱完毕,还要学习看书1-2两小时才入睡。
和她交流,她知道很多道理、了解很多典籍故事,谈到某个话题时,她会说,对的,某某本书上说过,讲过,堪称学霸!
她自诩做亲子教育、家庭教育,知道很多关于亲子教育的知识。
但……
就拿本文开篇我提到的孩子面临的这个问题,包括之前我看到和感受到她在面对自己孩子教育上的行为,从一个教育领域的外行,我都深深感受存在不少误区。
自己做好家长和教别人当好家长是两回事,是两个不同的角色。做家长是实践,教别人是论道。
当然,理论和实践是应该结合,是可以结合的,没有结合好,就是没有真正悟到,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就不是真知道。
所以,才有这么一句扎心的话:知道很多道理,仍然没有过好这一生。
真是这样吗?
否也,那是我们还没有真知。也还没有学到把道理转化为行为改变的方法。知道并做到是真知,是有规律和方法可寻的。
为什么说:
“不学习不好,但过于爱学习却不能真正悟透做到知行合一可能更不好”呢?
这不是学习的错,而是学习了但没有悟透,反而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形成了一个更硬的,更傲慢的,更难攻破的壳。这就是所谓的所知障。她会障碍我们听取别人的意见,障碍我们去改变行为。
固然,学习很好,但真正有益的学习态度是:
自知无知,保持恭敬谦和的心,常常反躬自省,去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不同意见,甚至更看重异见!
知道是专家,做到才是赢家!
这点文字,实际上是写给自己的,是自己的反躬自省。对朋友的评判,也是臆断,也许也是错的。自己都看不明白,何谈看懂他人。
个人观点,欢迎交流,欢迎吐槽!
网友评论